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1946年,他们落榜清华,让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作者:龚令民

又到一年高考季,又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转折关头。关于高考,前几年,朋友圈里曾一度流行一个段子,大意是1946年,有三位女孩落榜清华,体现了当时教育的公平正义。三个女孩分别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

梅贻琦是清华校史上可以和北大蔡元培齐名的校长,其有名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1946年,他的女儿梅祖芬报考清华失利。当时有人提议破格录取,梅校长拒绝了。结果,梅祖芬就去了比清华录取分数略低一点的燕京大学。

1946年,他们落榜清华,让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除此之外,梅贻琦的侄儿梅祖武也曾报考过清华,最后也是由于成绩没达到,被刷了下来,梅校长的风格可见一斑。相对于拒绝自己,拒绝别人有时候恐怕更难。

1938年后,清华与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大,因为地处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在各个方面都要仰仗当地的实力派云南省主席龙云,而事实上龙云也曾给了联大很大的支持。一天,龙云专门找到梅校长,说这次孩子没考好,没能进入联大附中,请求破例。梅校长委婉地拒绝了,但为求变通,他还是替龙云找了联大的教务长,大学者潘光旦作主席孩子的辅导教师,让其明年再考,但潘老师的补课费事先讲好得由龙云自己出。

而且梅校长的作风也深深影响了他周围的人,包括上面提到的潘光旦。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为孩子读书的事给清华教务长潘光旦写信,让他安排自己的两个孩子入校旁听,请求通融。按规矩,清华不设旁听生,所以收到信后,潘光旦也给刘主席回了一封信“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所以被人瞧得起,全是因为他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拒绝了。

1946年,他们落榜清华,让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相较于梅贻琦对女儿梅祖芬,梁思成、林徽因对女儿梁再冰似乎就有一点小小的“特殊”了。在得知女儿落榜后,林徽因觉得是不是判卷的时候误判或者错判了,于是,他按程序请人调阅了女儿的试卷,结果没有发现卷子中有错判、漏判的情况。清华负责阅卷的工作人员认真公正细致负责,值得信任。于是林徽因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并鼓励女儿调整心态,改投北大,结果被西语系录取。

冯钟璞现在是非常有名的作家,据她的好友文洁若的文章“几年后,宗璞也提及一桩往事她说,当年没考上清华大学外语系的岂止梁再冰,就连她本人和梅祖芬的考分也没够上清华的分数线。她只好在第二志愿南开大学外语系念了一年。”

1946年,他们落榜清华,让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除了上述诸位,其实清华坚守制度,按章办事的例子还有很多。1957年,一个叫翁如璧的女孩,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失败,此时,她极度伤心,找到自己的父亲,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翁独健,要求他帮忙,翁独健当时是北京教育局局长,应该说权力很大,在得知女儿的事后,他只淡淡地对女儿说了一句话“正因为我是教育局局长,更不能那样做。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反观现实,可钦可敬。

(本人郑重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均系本人原创,所选图片皆出自网络,在此致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