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大学录取通知书变迁:38年前要求带着毛选和粮票报到

又到了发放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季节,每个收到通知书的学生都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每年的录取通知书都越来越花哨,也更加有仪式感。从最初简单的铅印通知书到现在的校长签名、老师毛笔手写、校园手绘、特殊纸张……小小录取通知书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也记录着每个人不同的大学故事。

通知书的时代变迁

上世纪70年代

铅印通知书要求带着毛选去报到

大学录取通知书变迁:38年前要求带着毛选和粮票报到

1977年,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当年12月,已经25岁的任金州和23岁的张进分别在北京和陕西完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试。他们的命运也随着这场考试而改变。

当时,作为北京电影机械厂的团总支副书记,任金州已有10年的工龄。他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参加了高考,又经过了广院的初试和复试,在1978年初,任金州收到了来自北京广播学院摄影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一封简单的平信,让他成为厂里第一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人,并迅速传开。

任金州回忆说,通知书装在一封小号牛皮纸信封里,信封上用钢笔手写着他的单位地址,下方则是广播学院的字样。简简单单,毫不起眼。通知书大约一张A4纸大小,纸面粗糙,上面用铅字印着他的名字,通知他已被广播学院摄影专业录取,要求他在1978年3月6日前报到,并盖着学校的公章。任金州说,在那个年代,大学通知书极其简单,甚至有些严肃,远不及现在的通知书那么多彩。

在西安文理学院任教的张进教授也保存着通知书的独特记忆,她甚至还保留着当年的新生入学须知,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当时在陕西神木县妇联工作的张进在除夕当天收到了西北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录取通知书在1978年2月2日签发,2月3日发出,自己在2月6日便收到了通知书。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快的速度令她非常吃惊。

入学后,通知书作为报到凭证上交给了学校,但入学须知和当年的信封都被她珍藏着,“和家里的存折放在一起”。记者看到,这份70年代初期的大学入学须知中,要求学生自带《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及《共产党宣言》等有关马列主义著作。同时,要自带户口、粮油关系、购买关系,还需要带肉票、副食专用票。特别提到“各种票据和关系不齐者,不予办理入学手续”。新生还需要带齐15天陕西省通用或者全国通用粮票。寄送录取通知书的,也不是现在的特快专递,而是一封挂号信,上面洋洋洒洒几个字“神木县妇联交张进收”,下方在西北大学的地址上,直接写了个“中文”,学生和录取专业都一并写在了信封上。张进说,当时的通知书发放得匆忙,根本没有设计,只是为了尽快通知到考生。

大学录取通知书变迁:38年前要求带着毛选和粮票报到

上世纪80年代

录取通知书报到时须交还学校

闫女士是1986年的高考生,被北京大学录取。如今,她还保留着当时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信封以及新生报到程序表、新生入学注意事项等。相比现在大学生繁杂的入学材料,80年代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中就只有一两张注意事项。

在当时,通知书是一张简单印刷的纸,姓名和专业等信息空出,需要由学校招办的老师手填。当时,录取通知书交还学校几乎是每个学校的做法。

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女士回忆说,当年她的录取通知书也只是一张纸,非常简洁,报名时也交给学校了。在毕业20年纪念册上,陈女士的同学贴着当年收藏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为白底,有编号,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入学通知书”的大字下,也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某某同志:学校决定录取你入某系某专业学习。请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六日至七日,凭本通知到校报到。”下方是落款和学校招生委员会盖章。

看到如今“高大上”的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陈女士开玩笑说,“通知书变化太大了,现在都这么豪华了,没赶上好时候啊!”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大学除了发放录取通知书,还会发放未录取通知书,只要是报考大学的学生,无论是否录取,大学都会给予反馈。因此,很多学生收到大学寄来的信都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而未录取通知书中则充满了鼓励的语言。在80年代后期,随通知书寄出的入学须知中也要求学生转粮油关系,还需要学生转户口、转党团员关系等。

上世纪90年代

考生须亲自填写通知书邮寄地址

在90年代中期以前,考生们填报志愿时,还会收到一个信封,考生需要亲自在信封上填写通知书的邮寄地址。

当时已经在广院任教的任金州说,90年代中期前通讯仍不发达,常常出现大学录取通知书丢失的情况。此外,高校在通知书中会给考生一个报到期限,如要求考生9月1日到9月15日报到,如果到期不报到就视为自动弃权,高校会从第二天开始补录下一个考生。“所以经常出现学校补录了,但是之前被录取的考生又拿着录取通知书来了”的情况,但因为这些原因,考生已经无法入学。因此,学校为了降低风险,要求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亲自填写地址。“那时候学生常常把通知书邮寄到父母的单位”。而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已经不再需要转户口了。

杨洪波是1996级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如今回忆起当年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场景,他表示仍然历历在目。

“到学校后看到黑板上写着北师大录取一人,我的心情很紧张,因为不知道除了我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人报北师大。”杨洪波是云南玉溪第一中学的考生,他说,进到办公室,班主任拿出一个牛皮信封,里面就是他的录取通知书,“当得知这录取的一个就是我时,我跳了起来,情不自禁拍了一下手,感觉那一刻是自己最快乐的一刻了。”

杨洪波说,他的通知书正面是红色主色调,是北师大的南大门,挂着大灯笼,很喜庆的感觉。“最喜欢背面的图案,是一个古典的长亭,到了北师大后就一直到处找这个地方,都没有找到。”

杨洪波表示,学校选了一个大家都很喜欢的校内景点印在通知书背面,但后来才得知那是在北师大北校,即原来的辅仁大学校园内,有很多电视剧选择在那拍摄。他说,很多同学后来去北校找到了这个长亭,与通知书上的图案相见。

新世纪

通知书进入校长办公会讨论

进入新世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服务性越来越强,过去的严肃型通知书开始转型。从1998年到2006年,任金州已经担任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校长。他说,当时,各所高校都意识到了录取通知书的重要,录取通知书的式样和用词都要到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进行讨论,不再随随便便,可见层次之高。

1998年前后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学生越来越多,很多学校开始意识到通知书成为学校的名片,是学校对学生的第一声问候,因此通知书中逐渐出现了校长寄语、校长给新生的一封信等内容。当时多数学校关注的是录取通知书的用纸,要求使用好的印刷厂。同时,由于使用了邮政的特快专递,大学寄给考生的通知书资料也越来越厚。除了录取通知书,大信封里往往还有银行卡、书单,甚至还有手机卡。

任金州说,过去寄给学生的资料较少,有些军训装备需要统一到校后购买,通知书中没提前告知,会引起考生家长的不满,因此,从2000年之后,各个高校都会注重通知书里的服务性,邮寄给考生的资料不断增加。学校彩页、入学须知、生活手册等等,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都随通知书一起发给学生。

此外,当时很多学校都大兴土木,多数学校都将校门、新楼印在通知书的封面上,让新生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在2010年前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异常丰富多彩,毛笔手书、手绘地图等人文色彩越来越浓厚。如今的大学生,收到的都是非常隆重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不存在转户口的问题,更不存在转粮油关系的情况。如果考生有家庭困难,大学的招办老师们都会提前摸清情况,还会为学生寄去交通费用,确保不会有一个人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有的学校还开通了入学APP等设备,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完成入学通知。小小一张通知书的变迁,就是几代人的求学史。

大学录取通知书变迁:38年前要求带着毛选和粮票报到

大学录取通知书变迁:38年前要求带着毛选和粮票报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