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导弹旅的“湖南先锋”

导弹旅的“湖南先锋”

工作中的谭清泉。通讯员 摄

导弹旅的“湖南先锋”

(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彭露

2015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湘阴县南湖洲镇籍的第二炮兵某部高工谭清泉“砺剑先锋”荣誉称号。

9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谭清泉“砺剑先锋”荣誉称号命名大会在第二炮兵某部举行。总政治部副主任贾廷安宣读了习近平亲自签署的命令,向谭清泉颁发了一级英模勋章和证书。

喜讯传到南湖洲,乡亲们奔走相告,纷纷为谭清泉感到自豪。

“钻山打洞要当兵,

勤学苦干有出息”

9月19日,秋雨淅沥,记者来到湘阴县南湖洲镇,探访谭清泉光环背后的故事。在镇政府值班的安监站站长秦光辉,带记者走进了谷贻村一幢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二层红砖房,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谭清泉的母亲随次子谭乐根住在这里。

1956年9月,谭清泉出生于南湖洲镇谷贻村。“清泉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爱劳动、爱学习的伢子。”77岁的老母亲说起清泉,满是怜悯,“孩子在家时真苦,上学时都得摸黑起床,干完家务再走10多里路去学校。”

“清泉哥从小便帮家里攒工分,15岁参加‘双抢’,挑稻谷。”村民李慧明忆起儿时伙伴,满是赞誉。弟弟谭乐根还记得:哥哥高中毕业后,任大队民兵营长兼团支部书记。1975年,他组织群众支援益阳烂泥湖围垦,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才回家。“那时,哥哥已是作为乡镇干部培养的苗子;但他想去外面的世界学点本事回来。”弟弟谭永宏忆道,“1976年3月,哥哥光荣入伍。”

到部队后,谭清泉的吃苦耐劳和“高学历”让他很快在新兵中崭露头角。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到达训练场,队列动作和器械训练,他是新兵连里的标兵;武装越野跑,他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一个。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评为优秀士兵。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谭清泉入伍1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推荐他参加军校招生考试。

每天完成推土机手任务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以优异成绩考入第二炮兵技术学院,实现了当兵前父亲对自己“出去了,就干出点名堂来”的嘱托。谭母微笑着向记者说:“清泉钻山打洞要当兵,勤学苦干有出息。”

精益求精练技术,

百炼成钢当“神医”

1981年7月,谭清泉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某导弹旅,从此与导弹结下不解之缘。

在导弹部队一线担任技术干部,谭清泉从一开始就铆足了劲,一定要以自己所学,为国家导弹事业作贡献,回报组织对自己的培养。每逢重大任务,他总是最早进场、最后退场。一年有160天待在阵地,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1994年3月,身为某导弹旅优秀技术营长的谭清泉,荣调该旅任装备部长。

当时,全旅官兵熟悉专业的凤毛麟角,专业训练处于起步阶段。谭清泉土法上马:没装备,他带领官兵划圈为井,把草绳当电缆、圆木作导弹;没教材,就用自己的大学教科书。他组织起“百人百天集训班”,亲任教员,手把手教会战士们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新装备一到来,这个新组建的旅很快就形成战斗力。4年后,该旅奉命高原“亮剑”,便首战告捷。

“没有严谨细致的操作作风,导弹发射就会随时面临失败的危险。”平时温文尔雅的谭清泉,在导弹阵地上却一丝不苟、铁板一块。一次,谭清泉审阅设计图纸时发现,某系统缺少压力监测设备。他当即向厂方专家建议增设一个压力表和截止阀,但被回绝:“这个方案上级已经定型,各方代表都已签过字,而且符合技术标准,不能随意更改。”谭清泉坚持道:“我们练兵是为了打仗,绝对不能有漏洞。”上级部门最终采纳了他的方案,并在同型号部队推广。

在他眼里,训练场上的“细微漏洞”就是“弥天隐患”。“试验场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可能的战争做准备,侥幸就是拿战士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危开玩笑。”与导弹相伴39年,谭清泉就像一名全科医生,时刻关注着导弹的各项数据是否精准,稍有偏差,他总能准确诊断,并“药到病除”,被官兵誉为“装备神医”。“我前后一共执行过8次重大实弹发射任务,经我把关的每一次任务几乎都是优秀。”说起自己在导弹部队的经历,谭清泉为自己技术的精湛和工作的仔细感到自豪,“我为主破解的技术难题有200多个。”

第二炮兵某旅旅长姜骅说:“谭清泉是实弹发射、实装操作等重大任务中的技术专家,科研创新、破解难题的公认行家。”

艺高胆大敢担当,

处变不惊如“神针”

导弹发射场都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作为导弹专家、所在导弹旅高工,在官兵心目中,谭清泉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保持十足战斗信心的最大依靠。

在发射场上,谭清泉敢冒风险,源于他平时训练中敢创新路、善于总结、技术过硬。一次,在戈壁滩上,我军某“撒手锏”武器在改变状态下首次发射。作为技术把关组组长的谭清泉正静静等待发射“零秒”的到来。

突然,天气大变,沙尘飞舞,扬沙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操作号手报告瞄准的精度和电表指针指示的现象不同步,有领导担心能不能按照预定计划继续发射,建议慎重考虑,不必冒风险。

谭清泉立即组织检查、校准,并给出了“能够发射”的肯定回答,决定继续发射。“谭组长承担的就是发射失败或者不能精确命中目标的风险,而最终我们是高精度命中目标。”第二炮兵某旅工程师杨正伟说。有战友说谭清泉胆子大,他说:“我为将来的战场和任务摸准了一个数据,积累了经验,冒再大的险都值。”

发射一结束,谭清泉立即组织召开现场分析会,让执行发射任务的官兵分析仪表显示错误的原因,排除出现故障的点位,并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为今后再次出现相同情况的处置积累了经验。

“长剑”飞天,难在发射前的装备测试。如何能提高打赢的胜算?一个字:快。经反复论证,谭清泉大胆提出某型导弹缩时快速发射问题,成为涉足这一领域的第一人。他带领测试分队投入实验,反复修改操作规程、规范程序,探索实施并行作业、交叉作业、内容合并等模式,大大缩短了导弹测试时间。最终,他总结出一套最佳节省时间发射方案,比原流程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谭清泉紧跟导弹发展步伐。他牵头设计的模拟训练器材,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写涵盖某型导弹所有专业28本教材,下发部队,填补了该型导弹训练教材的空白。部队领导对他佩服不已:“老谭精通全旅所有专业,处变不惊,是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一上阵地就来劲,

一下前线就重病”

正当在导弹领域奋战了大半辈子的谭清泉准备站好最后一班岗时,一次体检犹如晴天霹雳。2011年6月,谭清泉被确诊为肺癌。该如何面对生死考验?想起自己钟爱的导弹事业,他很快平静下来,反过来安慰亲友:“我一定能打败癌细胞!”

手术后刚满4个月,谭清泉回到了任务一线。身体虚弱的他依然像以前一样跑洞库、到一线。上班时生龙活虎,下班后却气喘吁吁。此间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深爱他的妻子知道。

妻子石一艾心疼却没法阻止他:“老谭是一上阵地就来劲,一下前线就重病。”她知道,对丈夫而言,比生命更重要的是导弹事业。每次微笑着送丈夫上班后,石一艾总会背过身去抹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官兵们被谭清泉这种爱导弹胜过自己生命的精神而深深感动,工作上的事都抢着干,就是想让他们敬爱的老师多休息一会。谭清泉经常跟战友们逗乐:“只要穿着这身军装就来劲,只有在阵地上,我才不感到自己是个病人。”

在父亲影响下,儿子谭智郅奋发向上。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跟父亲对待技术难题那样不攻克不罢休,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在工作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老谭是棵‘老山参’,

越老根扎得越深”

谭清泉对导弹事业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精力,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被评为第二炮兵导弹专家,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被表彰为首届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面对荣誉,谭清泉很淡然:“人一辈子不可能干成很多大事,我只坚持干这一件事,不辜负祖国,不辜负部队,不辜负家乡父老,就问心无愧。”

坚守深山39年,谭清泉成为在一线工作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导弹专家。但他却一次次推掉荣誉,一次次辞去职务,甘居幕后。从副旅长到旅总工程师,再到普通技术干部,谭清泉每一步都走得那么从容。

2013年,第二炮兵组织导弹专家续评,2003、2008年已经连任两届的谭清泉只要提出申请,便可优先续评。他却把参评机会让给年轻高工,说:“我都57岁了,即使续评上,干3年也该退休。如果这样,旅里就有2年没有导弹专家。”

谭清泉有很多次机会离开深山。身边许多战友或大学同学,或当了将军,或转业去了地方。但谭清泉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与青山为伴、与导弹为伍。他先后4次放弃了调入北京的机会。“请”不动谭清泉的北京老战友说:“老谭,你就是舍不得你那些导弹。”谭清泉笑曰:“我不羡慕你们当将军的,导弹专家头衔让人更有底气。”

第二炮兵某部队长被谭清泉的故事所感动,意味深长地说:“老谭真是棵‘老山参’,越老根扎得越深,谁也挖不走。”

因为坚守深山,他没能赶回家为老父亲送葬;因为坚守深山,他与妻子过了长达12年的分居两地生活;因为坚守深山,他连儿子的婚礼都没参加;因为扎根深山,他每二三年才能回家看望老母一次,顶多住上两晚就匆匆离开。

“清泉为国家做了贡献,为家里争了光。”谭母对记者重复着这句话,“等他退休了,就会有时间回家多住住的。”屋外轻飘的雨线,似是老母思儿的喃喃细语……

“倒也倒在阵地上,

埋就埋在导弹旁”

对导弹事业倾注了全身心的谭清泉,患病后依旧选择了坚守深山。妻子石一艾也曾为此“发火”:“呆在山沟里吃苦受累几十年,年纪大了,又得了重病,你不能再这么不顾死活!”谭清泉毫不退让:“倒也倒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

一次,石一艾重病住院,谭清泉不在身边,她对儿子说:“最放心不下你爸爸,他一点都不爱惜自己身体,我怕我走了,没人照顾他。”儿子潸然泪下,写下一篇《父亲节,为母亲流泪》的日记。

一晃,谭清泉拖着部分肺叶被切除的病体,在导弹发射场又拼了4年。眼下,他正争分夺秒,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导弹常见故障排除方法,总结梳理成“导弹特情处置故障库”,为官兵实际操作提供参考。“我要把所学的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我的战友,让他们在很短时间内,掌握我们的武器,成为尖子人才。”

9月20日,记者连线石一艾,想听听她对丈夫的看法。“跟先生30多年,对他的认识只有8个字:工作认真、生活细心。他是真正的男子汉!”谭清泉的岳阳籍战友刘长庚感慨道:“老谭正如他的名字‘清泉’一样,来自深山,石头缝里流出,清澈甘甜,虽途经坎坷,但奔流不息,坚持不懈,奔向江河湖海。”

今年已满59岁的谭清泉,再有1年就要退休了。领导和战友们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脱口而出:“有机会再打一发导弹。”

大国长剑是他挺立的脊梁,弹道彩虹是他铿锵的步履。他把根深深扎进大山,把心牢牢铆在阵地,精细如发给导弹把脉问诊,只为烈焰腾空的胜利捷报回响万里长天。

短评:

责任扛起

大国长剑

徐亚平

从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到弹指长天的“砺剑先锋”,谭清泉胸怀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在部队摸爬滚打一辈子,始终自觉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导弹事业,对导弹事业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奉献了自己全部的智慧。百折不挠,百炼成钢,他用忠诚和热血,书写出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崭新风貌。

倚天铸长剑,无名亦英雄。在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中,谭清泉真正做到了金钱面前不动心、扎根青山不动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生困境、经受多么大的利益诱惑,他始终把价值的砝码牢牢拴在军营这一头,放在导弹事业上。

特别是身患癌症后,他仍恪守“倒也倒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誓言,始终以青山为伴,与导弹为伍,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以模范的行动践行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用顽强的坚守和时不我待的担当,展示了一个军人的光荣与梦想。

链接:

南湖洲镇

英才多

徐亚平

临资江,濒洞庭,湘阴县南湖洲镇三面环水,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此间重文尚武,英才辈出。

先说“武”。1998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抗洪英雄”荣誉称号的空军某部指导员高建成,现任第二炮兵某基地政委、“9·3”阅兵中担任核导弹第一方队领队的王定放少将,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今年8月签署命令授予“砺剑先锋”的第二炮兵某部高工谭清泉大校;对越自卫反击战勇士、原岳阳军分区司令员陈吉辉大校……都出自南湖洲镇。

再说“文”。从南湖洲镇走出去的有现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中国科协学会部科技业务骨干人才库专家吴浩人,北京大学教授李克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彭正强……

一个偏僻小镇为何能如此英才辈出?“我们镇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工作,教育孩子们从小刻苦学习,长大成为栋梁之材。”该镇副镇长姚玉新告诉记者,“位于我镇的湘阴四中就培养了曾立真、陈新辉、秦劲松、王卫红等清华、北大生。”(完)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