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爱心过剩”暴露了哪些问题?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随着当地发展核桃、烤烟、芒果等产业,得石镇居民的经济条件相比当年好了不少,但是捐赠的衣物还是源源不断的送过来,全校一共只有260个多个孩子,根本用不完。面对过剩的衣物,校方很犯愁。(11月24日《华西都市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善意的帮助竟然变成了他人“甜蜜的负担”。“爱心过剩”的背后,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是反映了某些单位和社会组织喜爱形式主义的作秀。每年在固定时间进行捐赠活动,也不管对方是否需要,然后通过媒体报道大肆宣传自身的品牌。如此造成的盲目密集型捐赠,劳民伤财,最后导致社会捐赠资源分配不公,“有的撑得受不了,有的饿得心发慌”的现象浪费了很多捐赠资源。

二是反映了现代人捐赠观念的陈旧。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的观念也应及时更新。现今的山区,多凭借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到了发展新出路,经济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受困于温饱问题。此外,据笔者了解,捐往山区的衣物多为捐赠者不喜爱或者不合适的旧衣,为了避免传染皮肤病,旧衣要经历分类、消毒、清洗、打包、集中几道工序,不仅工序复杂,而且成本很高,所以很多山区不愿接收。

三是反映了信息的不对称。相关部门没有及时了解真实情况,与贫困山区做好后续处理工作,导致大众消息闭塞。应由政府民政部门出面,做好协调统筹工作,及时发布最新消息,让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资源得到合理均匀的分配。

献爱心本是善举,值得提倡。要想化解“爱心过剩”的尴尬,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和政府携手共同努力。爱心人士应在统一的规划管理下通过正规渠道献爱心,政府也应科学地组织献爱心活动,让爱心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让每一个山区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文/刘佳敏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