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互联网的误读》阅读报告:商业化的后果

作者:桓秋瑜

摘要:2016年初,“血友病吧”事件持续发酵,百度贴吧的商业化被推向风口浪尖。本文选取百度贴吧作为案例,讲述互联网商业化的后果。

《互联网的误读》阅读报告:商业化的后果

一、商业化的后果的基本观点

商业化使互联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从开放的公共领地变成了一个大型商场。

在互联网的普及上,商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更多公众能用上互联网。然而商业化又实施经济控制和元数据(metadata)控制,启用了新的监控技术,这就影响了互联网的多样性和自由。

二、百度贴吧案例分析

1.贴吧商业化进程

《互联网的误读》阅读报告:商业化的后果

百度贴吧近两年已然踏上了高速商业化的道路。李彦宏在2013年12月对百度贴吧的预测被普遍认为是贴吧商业化加速的预兆。

贴吧的兴起源于2005年疯狂的超女,超女贴吧里聚集了大量活跃的粉丝。当时百度的流量一度超越新浪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贴吧占百度总流量比例从两年前成立时的不到1%一跃接近 15%,这种新理念帮助百度在中国与谷歌分庭抗礼,人们对百度印象也从单纯的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社区或社会网络”。首次浮现的粉丝力让业内外嗅到了潜伏于贴吧体内的巨大商业价值,但是由于当时线上营销模式相对单一,因此贴吧并没有急于冒进地追求盈利速度,而是将培育平台深度放在了首位。

2009年李彦宏曾提出要从更为广阔的非搜索业务流量中“掘金”:“即使它们的变现能力只有搜索的20%,其中空间也会相当巨大”。在首批非搜索业务变现的尝试中,就包括向百度贴吧投放精准广告及品牌广告,但 2009 年的相关季度财报显示,这一部分对于总营收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直到 2012 年,营销出身、主管搜索业务的时任百度副总裁向海龙依然表示,百度贴吧用于变现的品牌营销产品,当时尚未正式开始大客户试点。

在邀请小米等熟谙粉丝经济玩法的企业试点后,2014 年 7 月,百度正式对外推出企业平台,贴吧的商业化开始高速发展。对于“美容”、“教育”等主题更宽泛的垂直行业,百度在 2015 年推出了“贴吧合伙人”模式,向合伙人开放垂直领域贴吧的运营权,为相关吧的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同时也为贴吧自身盈利模式进行扩充。

2.广告

商业化的副作用之一,便是促成的网络广告可能会打扰人,在移动端更甚。

贴吧的广告不仅仅存在于企业贴吧,还有变本加厉的贴吧推广,这些推广不乏游戏或“美女直播”,这也符合文中提到的“最容易销售的是色情内容和游戏”(51页)这个观点。

3.知识产权

贴吧提供平台让用户分享交流,用户的原创百度随便用,但是用户违反知识产权和贴吧无关,存在双重标准的霸王条款。

2014 年,被媒体称为“知识产权互联网元年”。《2014 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的实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等是“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损害了网民对网上内容合法的‘合理使用’(Lessig,2001)”(52页)。

事实上,大部分国家对待知识产权法选择“平衡理论”,鼓励作品充分涌现而对著作权加以保护,与满足公众对知识的需要之间保持平衡。而互联网导致的不平衡应当采用技术+法律来解决。法律首先应该对作品的归属做一个界定,需要技术措施保护的作品应当是合法的版权作品。对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采取的技术措施则不应受到法律保护,用来保障公众对信息的获取。

百度拥有贴吧内容的所有权,这些UGC内容有成为热门IP的可能性。为防止好的IP内容流失,百度目前有两个团队在做UGC内容相关的事情,分别负责好内容的挖掘和发布(百度贴吧事业部总经理陆复斌)。

4.数据监控

截至目前百度贴吧的注册用户总量已经突破10亿,月活跃用户突破3亿,日均话题总量达到1亿,80%的流量来自移动端。贴吧用户已经很庞大,将流量变现是商业化的重点。

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技术,百度贴吧能获知每一个用户的兴趣爱好、朋友圈、关系和消费关系等信息,而这引发了用户隐私和数据监控伦理的问题。但好的方面是,贴吧社交平台的属性让它成为整个百度的用户入口,为各项业务提供用户流量和服务接口,这使得百度贴吧极具社会化电商的潜力与优势。

大数据的潜在经济价值,不断刺激企业对用户相关信息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这也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保护公众隐私的法律将失去效力,并且使监视与使用个人隐私的行为合法化。

5.马太效应

尼葛洛庞帝(1996)认为未来会是精品店、“小作坊产业”和消费者自主权,然而现在证实错的太离谱。在中国,互联网几乎是被BAT三巨头主宰。(52页)

百度贴吧作为一个12年的长期产品,仍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这不得不说是百度引擎的巨大重要。“搜索+贴吧”是百度贴吧成功的秘诀,搜索是低粘度产品,贴吧是高粘度产品;搜索为贴吧带来粉丝,粉丝又为搜索带来更多的流量,形成组合拳。

互联网行业中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那些率先进入市场、品牌显赫的互联网企业,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强穿透力和低成本,迅速获得用户,占领市场,而市场中的后入者除非在技术水平或用户体验上有很大提升,否则难以得到用户的选择与青睐。这样一来,互联网行业容易形成 “寡头垄断”,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马太效应形成的原因是: “大企业的预算规模大,融资比小企业容易;它们的经济规模较大,单位成本较低;经营范围更广,因为他们能够实现服务共享和交叉促销;拥有专家等各种资源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利用自己的营销和推销优势。此外,它们还想办法‘购买业绩’,手段是并购前途看好的年轻企业。”(7页)竞争是不平等的。

互联网行业需要通过不断占领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来获得用户和资本的支持,尤其是平台类型的公司,最后只会存活一家。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未来中国互联网只有两种公司——BAT和有钱的。

6.搜索引擎

伯纳斯-李在2000年表示,搜索引擎的到来“是互联网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50页)事实上,搜索引擎的崛起是福祸参半。(53页)

贴吧的经久不衰有百度搜索的功劳,它将网民指向了贴吧,它的导向性很强。但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搜索结果却可能无限,那么只有少量的信息是会被网民阅读到,其余的却边缘化了。

《互联网的误读》阅读报告:商业化的后果

“血友病吧”让贴吧的商业化备受质疑,我们看到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商场,上面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原本“为兴趣而生”的贴吧也能被官方变卖,从“用户为王”到被众人指责“见钱眼开”,贴吧的商业化之路异常艰难。

三、结论

互联网商业化初始阶段,人们对其的想法很乐观,似乎百利而无一害。随着资本的渗透,商业化的弊端逐渐显现。

互联网的中性被终结了,日益增多的广告让人防不胜防,互联网经济的马太效应使得大公司影响增长,网络受众的集中,大数据技术的开发,知识产权的强化,基于市场的互联网已经扭曲。

早期的互联网是一个去集中化、多元化、互动的开放空间,商业化给互联网强加了一套新的限制。

四、参考文献

徐晓露. “圆形监狱”:大数据时代的隐忧[J]. 青年记者,2014.

刘泽. 互联网行业的马太效应与应对策略研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狐说】,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名称“狐说”点击关注,第一时间获取海内外新媒体动态观察与分析。

狐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师生的专业学习互动平台。2014年11月成立,2015年6月第二次改版,并在荆楚网东湖社区同步上线。关注海内外新媒体,用独家翻译和原创评析打造兼具深度和趣味的知识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