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人是树桩,全靠衣裳”。从古到今,服装不光是蔽体遮羞、御寒防冻的工具,也不光是为了美观漂亮,而是还包含着其他社会性的功能。

正是由于服装有了这种社会性功能,导致人们会自觉根据场合、时间搭配不同的服装,在家和在单位穿的肯定不一样,在工作时间和到海滨休闲穿的也肯定不一样。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在中国古代,通过对服装的颜色、质地、花纹、尺寸等方面的规定,就确立了皇家服饰的至高无上地位。

从颜色来说,最尊贵的颜色是黄色。为什么会是黄色呢?黄色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是作为金、木、土、火、水五行的五方色之一,象征着土,所谓黄天厚土,也是中央之色,但那个时候,这种规定还没有上下之分,没有禁令。后来,皇帝和皇家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黄色,但也没有下令禁止官员和平头百姓来穿黄衣服。唐朝初年,虽然曾经一度禁止官员穿黄颜色的衫袍,但黄色仍然可以用于其他的服装。元代开始推行“禁黄”之令。元朝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中书省规定,庶人不得服赫黄,账幕亦不得用赫黄色。至于官员,则有不得用赫黄和龙凤纹的规定,黄色基本控制于皇室和蒙古亲贵中使用。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明朝建立后,开始对黄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严格要求。《明史·舆服制》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且规定“违者罪及染造之人”,就是说,谁敢偷偷穿这样的衣服,连裁缝都要遭到连坐。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朝廷再次重申禁令,规定官员、平头百姓不许用“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这些规定,将扫除黄色服装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皇族以外的所有人身上。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清承明制,更加严厉地禁止皇族以外的人穿黄颜色的衣服,赏给大臣一件“黄马褂”,就是一种极大的荣耀。不仅如此,黄色在皇族内部也有不同的等级使用规定。比如浅淡的明黄色,就只能用于皇帝、皇后的服装,亲王、郡王等人,只能用杏黄色或者金黄色。末代皇帝在他的书《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色,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包裹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黄色在明清时期,已经标标准准地成为了皇权的象征颜色。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除了颜色,再就是纹样,也就是衣服上所画的图案。其中皇帝专用的纹样为十二章纹。十二章纹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清楚。据说周朝绣日、月、星辰三章于天子的旌旗,天子的正式服装只用山、龙以下九章。东汉魏晋时期,天子用十二章,三公和诸候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用华虫以下七章。从明朝开始,皇帝用十二章,皇太子、亲王用山以下九章,亲王世子用华虫以下七章,郡王用藻以下五章,以下人等不得用章纹。清朝的章纹,则只限于用在皇帝身上。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历代十二章纹的图样基本相同。日、月各为圆形,有时附以云气纹,日为红色,月为白色。按照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太阳中间有三足鸟,月亮中间有玉兔捣药,现存的明清时期章纹多用在日上加绣一张三足怪鸟,月中间加乡一棵桂花树和一只兔子捣药。日、月两章都织于肩部,左肩日,右肩月。星辰一般装饰在衣领下的后肩部,其形象为三颗星(用圆点表示)或五颗星相联,表示五星联珠的意思。山纹为山峰形象。龙纹一般为升降两条龙,即一条龙的龙头朝上,一条龙的龙头朝下,团绕在一起。所谓“华虫”,实际上就是雉,通俗一点,就是野鸡,章纹的图案一般都是画一个两只脚、正要走的样子,有漂亮的长尾羽毛。宗彝是两只白色的杯子,里面各装一只金黄色的小动物,左边一个为蹲着坐的虎,右边为一只长尾猴,尾巴都绕过头顶,与鼻子平行了。藻为弯曲的水藻,绿色。火为火焰武装,火焰向右上。粉米,白色,为一团白米。“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黻”是黑青相次的“亚”形。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以上十二种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按照历代注疏《周礼·春官·司服》的封建学者们的解释,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龙,“取其能变化”;华虫,“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绘成虎与猿形,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黼,取其“割断”(做事果断之意);黻,取其“背恶向善”(见《周礼·春官·司服》贾疏)。不过,由于在十二章纹中,龙的形象越来越突出,最后皇帝的衣服就以龙袍代称了。

皇帝被推翻后,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所穿的衣服,或者说“国服”,应该就是中山装了。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感到西服不但穿着不便,也不大实用。经过长期考虑,孙中山提出以当时东南亚一带流行的“企领文装”为基础,稍加改进,再加一条翻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的多少而膨胀收缩的“琴衣袋”式样。

孙中山先生的私人裁缝师黄隆生裁剪和缝制了中国和世界上第一套中山服。从试制的中山装开始,每个细部都有其特定的新文化内涵。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和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1929年,国民党在制定宪法时曾规定,高等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要穿中山装,以示尊重孙中山之意。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中山装,因孙中山提倡而得名,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西方它却被称为“毛装”(Mao Suit)。因为建国后的政治人物大都喜欢在公共场合装中山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都穿过。尤其是毛泽东的中山装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西方人称之为“毛装”。

一件小小的衣服并不简单,背后其实大有乾坤

作为国服的中山装,正因为所承载的这些文化意义,所以才导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穿中山装的。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