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陶器的发明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包括牧业)为主,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它体现了人类对水、土、火的认识和把握,开启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先河,为以后的建筑、雕塑与工艺美术等奠定了基础,是新石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陶瓷的起源是多源的,是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陶文化的沧海一粟,竹溪陶文化也算渊远流长。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毛家窑、龙家窑是明载竹溪史志的两大制陶名窑。毛家窑位于竹溪县龙坝乡龙家坝村,龙家窑位于竹溪县龙坝乡瓦楼沟村。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清乾隆年间,湖南武冈制陶人毛朝和、毛朝福两兄弟逆汉江河而上,寻建窖制陶之地,一路无果,懊丧之时,至竹溪龙家坝,见此地方圆几十里,均为丘陵山冈,山冈地质均为黄土,土质适于制陶。且丘岭山冈林木茂密,便于柴火,山冈之间,竹溪河清澈甘甜,正是建窑制陶、居住生息的风水宝地。于是毛氏二兄弟举家迁居于此。兄弟二人协力建窑,人称毛家窑。其后,随着产业壮大,毛家窑一分为二。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家窑的龙姓学徒另起门户,于瓦楼沟建窑,人称龙家窑。龙家窑制陶工艺基本沿于毛家窑,但声名稍逊。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龙家坝村毛远山先生(任该村支书)为毛家窑第十代传人,毛远山应邀现场为我等演示了制陶工艺。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陶土选择相当关键,必须挑选无杂质,无有机物,且土地质细腻黏性强的黄土。若杂质或有机物含量超标,经高温烧制后,陶体便会起泡,品质肯定降低。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制陶的工艺流程依次为:选土、晒土、碾土、筛土、和泥、兑水发酵(也叫醒土)、踩泥(使泥均匀)、制胚、上釉、装窖、烧制。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龙坝窑货的计量单位自成体系,以窑碗为倒:十个碗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两为一斤,大窑一次性可岀货两斤半碗,换算过来,两斤半相当于两万五千个窑碗。一个中型窑,一次出贷量一般为两斤半碗。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毛家窑、龙家窑生意十分红火。窑品不仅供应本县,还畅销周边各省市县,随着替代品渐丰,毛家窑、龙家窑逐渐没落,至2003年,最后一个窑熄火,窑址渐毁,如今已踪迹全无,若想寻踪,只得到县文化局调取先前的影像资料。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毛家窑、龙家窑虽已停窑多年,但当年的土陶制品仍然广泛散落于当地农户家中,泡菜坛、油盐罐、酒饟、酱缸、淘米盆随处可见,与塑料、不锈钢器皿相比,土陶器皿不生锈、不串味、不变质、性温自然的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珍惜。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踏寻毛家窑、龙家窑遗迹,已面目全非,当年的窑址已被别墅、公园替代,但我并不忧伤,因为,掌握制陶技艺的老窑工尚有十余人健在,尊重文化、尊重传统的时代已经来到,政府将毛家窑、龙家窑“申遗”的工作已经提案,此乃幸事也! 提起制陶,毛远山如数家珍,挽䄂拾艺,毛远山熟如大家。老艺人在信手拈来中,为我演示了一幅远古画卷: 宣成陶器夸前朝, 收藏价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载, 迩来杰出推郎窑。   郎窑本以中丞名, 中丞嗜古衡览精。   网罗法物供品藻, 三千年内纷纵横。   范金合土陶最古, 虞夏商周谁复数。   约略官均定汝柴, 零落人间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遗意, 政治余闲呈艺可。   雨过天青红琢玉, 贡之廊庙光鸿钧。 ----清·许谨斋

湖北竹溪陶之行-龙坝毛家窑遗址寻踪

我国是陶瓷古国,几千年的衍生轨迹积淀了深深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民族文化的产生、演变、成熟而依存.所谓文化,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加上历史传统的沉淀,以及人文遗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浓缩.而陶瓷文化或我们目前所讲的陶文化,是这个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生命力极强的文化范畴.陶瓷从开始产生就凸现了文明的特征,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孕育了精神的生产能力和由此产生的精神产品,早期仰韶文化的彩陶造型和装饰就说明了这一点,发展中的继承性是它的主要现象,陶瓷的生命在于它能超越社会意识形式,除了民族性、地域性以外,几乎影响了文明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竹溪毛家窖、龙家窖的遗迹虽然已经消失,但制陶技艺的传承人犹在,陶文化犹在,这是祖宗留给竹溪人一笔珍贵的财富,甚至可以说,这笔财富属于全人类,它将荫泽后人。(后记:此次寻踪,得竹溪文化学者余争鸣先生和资深摄影人任永泽先生悉心向导和指导,籍此,老盆向二位先生顿首致谢!)

作者:老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