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这是一片美丽的海疆,它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由18个岛屿组成,犹如一串美丽的珍珠,点缀着万顷碧波的渤海海峡;又恰似一道屏障,雄峙于胶、辽两大半岛之间,素有“京津门户、渤海咽喉”之称。

这更是一片耕耘激情和收获的热土,一代代守岛人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挥洒海疆,铸就了“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海防军魂。

奔涌的潮头,翻动着大海的一张张日历;岁月的年轮,记下了海岛的一次次变迁,哨位上的钢枪在驻守这里的某要塞区官兵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要塞区司令员李学春、政委刘长海介绍说,新时期,他们紧紧围绕新“四有”革命军人要求,以实施“老海岛精神”传承工程为切入点,不断赋予“老海岛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开启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海防部队的新征程,使“老海岛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老海岛”之魂——我听党的话,我爱我的“家”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这首老一辈守岛人从心底唱出的歌,形象地描绘了昔日长山列岛艰苦的生活场景。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然而就在渤海深处某“四无”岛的“励志墙”上,记者看到了另外一番心语:“党是我的妈,岛是我的家,我听妈的话,我爱我的家。”这块未经修饰、字迹朴素的石刻,曾引来一代代守岛战士的驻足沉思:新时期的海防官兵能否读懂当年的“激情岁月”,能否坚守那份执着的忠诚?

前不久,一幕特殊的场景感动了驻守渤海深处的所有官兵。建国后的第一批守岛兵、已经84岁高龄的兰文华,与一名中尉军官同台讲述守岛故事。

中尉军官是他的孙子、炮兵二连连长兰天。陪同老人前往的还有兰天的父亲、第二代守岛兵兰东生。1969年,兰文华响应国家号召,服从组织安排,从一名干部复员成为农民;1985年,兰东生又赶上军队百万载军,他依依不舍地脱下了心爱的军装。

2006年,带着父辈的“嘱托”,兰天当兵来到渤海最深处、条件最艰苦的北隍城岛。面对整天呼啸的海风,闭塞的环境,单调的训练,再看看地图上这个孤零零的小岛,兰天的心也一下子沉到了底:“小岛上哪有爷爷、父亲讲的‘激情岁月’?”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时代变了,如今的“80后”“90后”能否延续这份激情?要塞区党委清醒看到,像兰天一样经历迷茫的官兵并不在少数。毕竟一海之隔,让人承载了太多的无奈和苦涩。这个要塞区有三分之二的部队驻守在海岛,每年有7级以上大风近150天,视距200米以内的大雾达60余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近年来,尽管驻岛部队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海岛官兵婚恋、随军家属就业等“老大难”依然存在。面对大千世界的诱惑,有的认为“老海岛精神”过时了,想着从小岛调到大岛、大陆,有的甚至把海岛服役与“打工赚钱”划为等同。

就在兰天犹豫不决的时候,已经阔别海岛30多年的爷爷,下定决心乘船上一趟小岛。“打坑道、修工事、筑堡垒……”爷爷把兰天拉到自己当年战斗的地方。说到激动处,老人不禁哼起了一首小诗:“党是我的妈,岛是我的家,我听党的话,我爱我的家!”

守岛跟党走,去留听党话,这就是“老海岛”的激情岁月!前不久,听说了部队编制体制调整的消息,老人第二次登上海岛,鼓励孙子兰天扎根海岛、安心服役。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无论编制体制如何调整、时代如何变化,‘老海岛精神’始终是激励官兵扎根海岛、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这个要塞区在专题研究如何贯彻古田政工会精神“下篇文章”时感到,“老海岛精神”是海岛军人对新“四有”革命军人的忠实实践,必须持续用“老海岛精神”打牢军人底色,使之注入灵魂、融入血脉。

他们研究制定了《关于组织实施“老海岛精神”传承工程的意见》,突出抓好“争做‘老海岛’传人”、开展创破纪录大比武、培养打仗型骨干人才等10项工程建设,开设“‘老海岛’大讲堂”,组织参观老海岛展馆、“励志墙”、“扎根林”等,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老海岛”听党指挥、为国戍边的精神品格。 “激情岁月”为什么能接茬传承,因为他们依旧对党、对岛爱的深沉。爷爷上岛劝留后,兰天打消了调离的念头,一门心思当起一名海岛兵,训练成绩也跟着突飞猛进。去年初,他凭借过硬的素质被提升为炮兵二连连长,个人还被团表彰为“优等指挥员”。兰天告诉笔者:我一定向祖父辈看齐,听党话、跟党走。

一家三代接力守海岛,坚决服从改革树样子。兰天一家事迹,在千里海防线上传为美谈。

“老海岛”之本——海岛是战场,随时准备着国家安危,牵动着军人的神经,危急时刻,考验着军人的忠诚。

在渤海最深处的一处营盘,详细记录着帝国主义列强7次由此进犯京津的屈辱历史。“1858年4月,英法联军由此到达大沽口外,进攻北京……”“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此占领天津,攻战北京……” 7次屈辱史,如同7把尖刀,刀刀刺激着一代代海防军人脑子里最敏感的神经:戍卫海防、勿忘国耻。

“明天,当鼓角再次争鸣,我们还能否守卫住祖国的海防?”要塞区区党委“一班人”深刻感到,老一辈守岛人时刻瞪起警惕双眼,“空中飞来一只鸟,海上漂来一根草,都要过过目”,把“一个个海岛变成一座座堡垒、一个个连队建成一颗颗钢钉、一个个哨位塑成一堵堵屏障”。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他们在全军首先叫响了“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口号,在阵地、在战术训练场,他们挥汗如雨、挑战自我;在舱室、在通信机房,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数九寒天,他们顶风冒雨、爬冰卧雪;三伏酷暑,他们中流击水、搏击风浪,练就出一身硬功夫、真本领,全面提高锁钥京津的打赢本领,成为传承弘扬“老海岛精神”的生动实践。

“不管编制体制怎么改,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不会改。”李司令员介绍说,处于海防一线阵地,就要像“老海岛”一样,人人当好一名战斗员,做好随时进入战位打仗的准备。

准备打仗,先要向“和平积习”开刀。他们广泛开展“假如明天上战场,你准备好了吗”“与‘老海岛’比战备,我们差距在哪里”等大讨论活动,梳理出对战争危险认识不足、对打胜仗信心不足、对未来战争形态和特点规律研究不足等6个方面23个具体表现,树牢了官兵随时准备打仗、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观念。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为督促各级向打赢聚焦向实战靠拢,他们建立“经常性学、阶段性考、硬指标促、突出者奖”训练机制,研究制定《军事训练和执行重大任务奖惩实施办法》,树起了向训练用力、靠成绩进步的良好导向;结合“大考核、大排名”活动,研究制定《军事训练和执行重大任务奖惩实施办法》,军官在团以上单位组织的军事训练考核中,全年3次(含)以上未参加或在团以上单位组织的军事训练考核中累计3次(个)以上单课目不合格的,当年不得立功受奖,不得评为先进,当年不得提升和列入后备干部。

岗位瞄准战位,人人争当“战斗员”成为常态。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岛上刮起6级大风,气温骤降8度。还不到早上6点,要塞区机关训练场上已经是热火朝天,列队点名,从领导到机关干部一个不少;晚上8点,区指挥大厅里灯火通明,机关干部全神贯注进行一体化指挥平台训练,要塞区常委全部位列其中。

要塞区还建立了个人训练数据库,将考核成绩、训练实绩作为提升使用、评功评奖和衡量本单位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去年以来,他们严格落实干部“逢提必考”和军事素质“一票否决”要求,19名干部被取消任职资格,立起了“当兵打仗”的鲜明导向。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战鼓催征,渤海前哨掀起精武强军热潮。去年,这个要塞区参加上级组织的侦察、工兵、防化、政工等比武竞赛,夺得35个名次,其中13个第一;组织要塞区“八一”岗位练兵比武,打破2项原济南军区记录、8项要塞区记录,39名个人荣登“状元榜”。

“老海岛”之胆——人脱一层皮,岛披一层钢

上世纪50年代,从朝鲜战场刚刚凯旋的将士顾不上休整,就穿着带有浓浓硝烟味的战衣登上了小岛。面对“风吹石头跑,兔子不拉屎”的恶劣环境,他们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天斗与地搏,硬是靠双手把荒凉小岛建成了御敌堡垒。

查看要塞区的阵地工事,大部分是建在陡峭险峻的悬崖峭壁,斧劈般的深渊,沿岸滩直上山顶,甚是险要。没有大型工程机械,没有科学防护手段,他们是如何完成的?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在一处临近悬崖的施工中,27岁的杨少梅向组织请战,他第一个拴上绳索,拎起大锤钢钎,凌空挂在绝壁上作业,打炮眼、捆支架,带领全排把半劈山凿开了口子。由于长期的坑道施工,他吸入了太多的石粉烟尘,最终因矽肺病加重倒在了工地上。多么可爱的战士,临走时连一张相片也没有留下,他留给后人的却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血性是军人不倒的脊梁、胜战的刀锋。这个要塞区一位领导介绍:老一辈守岛人“宁愿人脱一层皮,也要岛披一层钢”,这种逢敌亮剑、一往无前的战斗豪情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力量源泉。

走进这个要塞区坑道工事,那些没有被覆的岩壁上,至今还留有许多开凿时的风钻孔和炮眼的痕迹,依稀传来当年作业面上大锤的叮当声、风钻的轰鸣声和战士的呼号声。他们肩膀红肿,虎口开裂,汗水掺着血水湿透了衣服,超载的负荷、巨大的消耗,有的累倒了,爬起来接着干,有的累昏了,醒过来继续扛,有的长眠于大山深处,鲜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他们最年轻的岁月。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老海岛’的血性胆魄,正是在一代代守岛人战天斗地的胜战基因。”这个要塞区党委认为,未来海峡防卫作战四面环水、补给困难,敌我双方对抗激烈,战场异常残酷,更加需要强化攻坚破难的战斗精神。为此,他们坚持把“老海岛精神”作为滋养血性、激发拼劲的重要手段,使部队真正烙上强军底色、灌入血性基因。

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对垒拼者赢。血性胆气不是先天就有、凭空而来,而是靠平时练出来、拼出来的。他们把训练、比武、考核作为砥砺血性的重要渠道,按照“真、难、严、实”要求,在逆境、困境、险境、苦境中锤炼顽强意志,在完成重大演练任务中培塑“闻战则喜、敢打硬拼”的血性胆气,有效激发了官兵练兵打仗的虎气、霸气、豪气。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老海岛’能忍的,我们也能忍受!”正在坑道驻训的炮兵三连连长李明告诉记者,由于坑道内条件艰苦,夏天坑道内渗水,盖两床被子都觉得湿冷,冬天空气异常干燥,有的战士一觉醒来流鼻血,但大家仍异口同声:这才有打仗的味!

被誉为“海上蛟龙,陆地猛虎”的要塞区两栖侦察队,每年都要拉到孤岛上,仅靠一壶水、一斤米、一两盐,进行连续一周的耐饥饿、耐干渴、抗疾病、抗疲劳的生存训练,并完成武装泅渡、孤岛生存、绝壁攀岩等10多项训练任务。近年来,他们先后有32人考取了侦察兵特级技术能手证书,在军区组织的比武竞赛中夺得12个第一,成为许多作战部队同行眼中的“劲敌”。

求胜欲望,是血性的原浆。他们还坚持用荣誉激发,持续开展“创纪录、破纪录”活动;坚持用任务催生,通过成立突击队、组织挑应战、立下军令状,激励官兵敢打必胜、永争第一的拼劲。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有“铁血尖兵”之称的侦察排长吴明伟,在一次全副武装的400米障碍训练中,由于冲击速度过猛,锁骨直接撞到了“矮墙”上。一阵钻心的疼痛后,吴明伟没有停止训练,接着参加了上级的比武。当他拿着全能总分和自动步枪射击两个第一归来的时候,却在医院的X光检查中发现,受伤错位的锁骨已经长死。从那以后,胸前突出的一块锁骨成了自己的一枚“勋章”。看着笔者惊讶的眼神,吴明伟却一脸轻松地说:“咱当了兵,就得有豁出去的决心。”

“老海岛”之基——老实干事业,做出好样子红斑狼疮、胸椎畸胎瘤、脊髓纵裂……近10年来,这一个个可怕重症接二连三发生在雷达观察所所长李海鹏的妻子身上。在海岛工作的李海鹏始终不离不弃,用一次次精心照顾、暖心抚慰,一次次点燃了妻子活着的希望和信心。

连日来,李海鹏的暖心之举,受到了身边人的纷纷点赞。面对众多的赞誉,他吐露心声:“这是丈夫应尽的责任,是做人起码的良心,更是一名军人应有的品德。”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道德的旗帜,引领着一个时期的道德风尚。这个要塞区党委感到,“老海岛精神”不仅是要塞区部队的特色品牌,更是一座深入人心的品德丰碑,要持续用“老海岛精神”培育官兵好品德,帮助官兵打好“精神底色”,树立“道德标尺”,引领守岛建岛“新风尚”。

走进要塞区史馆,可以醒目地看到,在长山列岛这片热土上矗立着一座座精神丰碑:“海岛不老松”潘世坤、“无私无畏的好战士”赵春华、“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九个老兵、“巾帼不让须眉”五朵金花、“守岛建岛模范”马玉福,“科学带兵育人模范指导员”梁彦平、“苦练献身使命本领的标兵班长”张茂春、“优秀一线带兵人”孙英波……他们是“老海岛精神”的重要标志人!从他们身上,见证了历史谱就的品德之歌。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要想说的让人信服,做的就得让人佩服。”这是13年前,被原济南军区授予“科学带兵育人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的梁彦平说过的话。如今,他是驻守渤海最深处的某海防团政委,他依然在践行当年的诺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官兵的赞誉。

“新风尚”首先要有立一个“好样子”。他们广泛开展“向身边典型学习”活动,采取召开官兵“点赞会”、编印《长岛颂歌》身边典型故事集、组织“我与典型面对面”等形式,突出解决好婚恋家庭、遵纪守法等方面问题,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

“‘老海岛’为了祖国海防,献了青春献子孙,我这算得了什么!”去年底,炮兵八连班长胡永亮面临到期退伍,老家年迈的父母希望他回家照看,相恋5年的女友也劝他回家相聚,而连队却想保留这个训练尖子。面对艰难抉择,他最后决定继续海岛服役:“5年前,我选择了海岛军营,5年后,我还要选择海岛军营。”

岛礁上的海防军人,他们的世界你懂吗?

“新风尚”还要有一个好表率。他们在区团机关开展“三言三立”活动:牢记入党时的誓言,把党员标准立起来;牢记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的发言,把作风标准立起来;牢记成长进步时的诺言,把工作标准立起来,引导官兵找准价值坐标,不忘初心、本色前行。

“去年党委常委下海岛、上阵地没有少于2个月的;区机关严格军事素质周考月评,14名不合格干部上岛当兵锻炼……”前不久,在某要塞区“海岛论坛”上,党委机关言必信、行必果的实事引来官兵们的纷纷点赞。很多官兵发帖留言:党委机关率先垂范、立说立改,为我们树立干事创业的好样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