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他们仨如愿团聚:你的朋友圈却如丧科比

他们仨如愿团聚:你的朋友圈却如丧科比

朋友圈,一个神奇的虚拟空间。前阵子,我足不出户就能见到全方位720度无死角的双彩虹,强烈感受到周围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这阵子,我不看新闻也能知道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伤痛文学附赠鸡汤让我等迅速对杨绛先生路转粉。

他们仨如愿团聚:你的朋友圈却如丧科比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朋友圈”的。

有时候,要让平时价值观相悖的人们放下纠葛团结一心的,恐怕也就只有爱国这件事了。可是,今天的朋友圈告诉我,一切皆有可能。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一群人齐刷刷地转发缅怀杨绛先生的文章,默契值差点突破“科比篮球退役”时候的巅峰。

清一色的朋友圈转发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种,各大新闻媒体的文章链接配以“我们仨天上团圆”、“再无生离和死别”,发完就静静地等待点赞狂魔上线;第二种,联系自己,翻出杨绛先生的书,有闲情的配上一杯咖啡或者暖茶,然后,不发任何文字,一副你自行揣测的姿态;第三种,抒情鸡汤文泛滥,由“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内化为不自知的老年忏悔录,这群人大多不超过二十五岁。

那些平日里简单粗暴的人们,突然间化身深刻含蓄的书生,就像是强行说自己有文化的孔乙己,难免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反复斟酌文字、对比配图,思考着如何才能不露怯地表达自己对杨绛先生的久仰。想象着他们的小心翼翼,有点心酸,但又布满心机。

他们仨如愿团聚:你的朋友圈却如丧科比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表演”到这地步。

缅怀文学大家的心情无可厚非,但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包装成朋友圈艺人,表演着合乎场景的台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就是看过电视剧《围城》、翻过《我们仨》,有的可能搜了度娘的知识库、听过新闻的只言片语,就升华出各种哀思愁情。有多少是真的感兴趣于学者研究的知识,估摸着也就摭拾了学者生活的花边,附庸风雅。

不得不说,朋友圈的这群人,是情绪管理的失败者。他们仿佛很容易陷入感动、忧郁,习惯于抓住热点抒发感情来放大存在感。可是,前前后后的表达内容又自相矛盾,就像是刚刚立下誓言此生只要势均力敌的爱情”,后一秒发文表达对“书信式爱情”的羡慕之心。

  • 果然是你们顶着十八九岁的面孔,操着八九十岁的心。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是杨绛先生给予我们的回应。不可置否的是,文化教育普及的现代,人们习惯于服从集体而羞怯于自我选择。这就是你为什么在本该疯狂折腾的年纪,还强撑着淡泊名利的心态。十八九岁,就应该什么都想要,尽管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而八九十岁,就应该什么都不想要,尽管什么都已经得到。

当你读完很多很多书,见解自然会与众不同。那时候,无论狂风暴雨或者春风细雨,你都能保持自己的步调和节奏,不吵嚷、不盲从。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