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琵琶曲《十面埋伏》记录的历史——金戈铁马与英雄末路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项羽怒斩汉军数百人后终无力回天,在乌江自刎

琵琶曲《十面埋伏》记录的历史——金戈铁马与英雄末路


相关人物

刘邦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 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砀郡长、汉王。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项羽

秦末著名军事家、“勇战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同叔父项梁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秦亡,仗势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和各路诸侯的联军打败,在乌江边自刎,年仅30岁。

琵琶曲《十面埋伏》记录的历史——金戈铁马与英雄末路

(影视资料)

垓下之战——

楚汉战争末期,项羽退至垓下,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而另一边,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60万人。

1、十面埋伏

十二月,汉军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2、四面楚歌

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项羽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又见军中士气崩溃,知大势已去。忽又得探马飞报:汉军又来围攻,八千子弟兵俱已散尽。项羽在虞子期保护下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被汉军追及时,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3、乌江自刎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0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琵琶曲《十面埋伏》记录的历史——金戈铁马与英雄末路

基本简介

《十面埋伏》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

全曲分十三个段落,总体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使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将人带入一副波澜壮阔的古战争场面。

(2)“吹打”。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它模仿了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鲜明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形象。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把音符打碎成一拍四个音,这种同音反复的效果,使音乐连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表现了调兵遣将的情景

(4)“排阵”。这段的节奏性较强但节奏型较简单,主要以“摭分”及“摭分剔”的简单指法和稍快的速度来表现汉军的精悍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本段采用了由快及慢的处理方式,表现出进行埋伏时偃旗息鼓、悄悄进行的场景。声音轻而不散,渲染了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气氛

(7)“鸡鸣山小战”。采用“煞”——中指的指甲声,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古代兵器的撞击声,好似战场上的矛盾相碰,刀枪相击,把听者带入刀光剑影的形象中。在这段中,其核心音调短而有力,律动性强且短小精悍,与“埋伏”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情绪和气氛上都预示着局部的小战将扩展到全面的大战

(8)“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激战中,偶然听见的“箫声”源于“吹打”一段,运用了“长轮”“吟弦”以及“颤音”的技法使得音调十分凄凉。

<第三部分>

(9)“呐喊”。全曲的最高潮乐段,汪派运用琵琶所特有的“推并弦”“挽”“摇指”“长滚”“长轮”等多种技法表现的呐喊声,犹如身临“雄师百万,铁骑纵横”的冲杀场面,达到了极为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10)“项王败阵”。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戛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

艺术特色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琵琶曲《十面埋伏》记录的历史——金戈铁马与英雄末路

《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同样取自“楚汉相争”题材的另一首大型琵琶曲《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闷悲壮。同样是琵琶曲中的经典之作。

下次,小童将会为大家介绍这首《霸王卸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旷世之战,看虞美人与楚霸王之间的凄美奇恋。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松间雅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