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吴知县:潍县人为我建生祠?我打!我砸!

吴知县:潍县人为我建生祠?我打!我砸!

潍县历史上,见诸于记载的由乡绅百姓立祠礼祀的“好官”大致有十余个,孔融是其中一个,直至今天十笏园附近还有一座“孔融祠”,近年刚刚做了修缮。

吴知县:潍县人为我建生祠?我打!我砸!

在明代,潍县还有一个主政的吴甡(shēn)知县,在后世跟孔融等一起被共祀于“名宦祠”。不仅如此,在吴知县还活着的时候,在潍县就有人张罗着给他建生祠并付诸了行动。所谓“生祠”,就是为活着的官员建立祠庙,加以奉祀,一般是由一地乡绅组织的民间“自发”行动,既反映了士民讨好官员的主观心态,客观上也表达了对开明、有为的主官们的褒扬。

然而,吴甡对建生祠之事的激烈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

吴甡,字专愚,兴化人,跟后世也来潍县当一把手的郑板桥是老乡。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中进士之后,先当过福建邵武、晋江的知县,天启元年又来到山东知潍县。

吴甡在潍县的时间不长,一年之后就赴京升任御史。就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赢得了很好的政声,获得了潍县人的敬重。

原来,吴甡上任之时,潍县正在闹灾荒。因为刚刚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海水倒灌,农田被淹,形成了严重的卤荒。不能果腹的老百姓,纷纷四散逃命,土地撂荒。

面对这些,吴甡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救荒的措施鼓励耕种:对于有耕种能力的百姓,分给他们一份土地;对于没有生产资料的,则救济他们耕牛和粮种,通过这些办法恢复了农业生产,撂荒的庄稼重新得到开垦,逃荒的人们也纷纷返回家园,休养生息。生产恢复了,其他上级安排的诸如“输运辽饷”的任务也有条件顺利完成。可能正因为这样既得了民心、又合了上意,他才能在短时间内擢升。

有好事的潍县人,或是出于阿谀讨好,当然更有真心的感激,张罗着给吴知县造了一尊塑像,抬到他跟前邀功:“这是给您塑的像,计划安放到祠中去礼祀,以表达对您的无限爱戴啊!”

谁料,吴甡知县见此竟勃然大怒,把为首者给绑起来,狠狠的打了一顿板子,并当场把塑像给砸了个稀巴烂。

吴甡的志向当然不在一个小小的七品,他有更高的目标和抱负,自然不会在县令任上图这些不靠谱儿的虚名。

离开潍县后,他先当御史,后因反对阉党被削籍革职,罢官归里。崇祯帝即位后又官复原职。后出任河南、陕西巡按。崇祯七年任山西巡抚。崇祯十五年任东阁大学士,为内阁次辅。

吴甡知潍县事,可见于康熙《潍县志》、乾隆《潍县志》、民国《潍县志稿》,《莱州府志》、《山东通志》亦有记载。

非经允许,其他公众号谢绝转抄。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