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医治“过节疲劳”需开复合型药方

“双11”、“双12”、圣诞节、春节、情人节、“女王节”……如今,伴随着购物、聚餐和红包,一个又一个节日像是被“复制粘贴”一样成了相同的模式,不少人产生了“过节疲劳”。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感到“过节疲劳”。

无论是基于传统民俗,还是人为设定节日,其原始本义都无外增进亲情、增加交流、增添快乐善意主旨。但犹如钟摆一样地过来过去,却让人们有了疲惫不堪的无力感,而这种“过节疲劳”综合征不仅表现在身体,更表现为心理,这显然有悖节日设定的初衷。鉴于导致“过节疲劳”的诱因不乏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医治“过节疲劳”需要开具复合型药方,而最为关键的莫过于人们思维的转变。

综合问卷调查的民意反映,造成“过节疲劳”的首要因素当在如“复制粘贴”般的模式雷同。纵观当下的节日状况,除了民俗沿袭和人为设定的所谓节日外,由国外引进的“洋节”也渐趋增多,隔三差五就有一个“节日”的过多过滥,势必会让人们应接不暇和不堪负重。

更为严重的,这些名目繁多的“节日”,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家鼓噪下,渐渐偏离了本当具有个性化的原有内涵,呈现出“千节一面”的同质化格局,其中最明显的趋势就是购物促销。购物消费本应属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如今再被引入到过节的雷同“套路”,新意乏陈的节日庸俗化,难免让人们深感审美疲累和索然无味。

医治“过节疲劳”需开复合型药方

(图片:CNSPHOTO提供)

还有,每逢过节放假,人流量、车流量暴增,交通拥堵也极大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心情。尤其表现为节日旅游,人满为患的“看人头”悖逆了人们休闲娱乐、观光赏景的兴致,体乏心累成了游客节后的无奈感受。

矫正“过节疲劳”,需要匡扶节日的个性寓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交流载体,每个节日都应当体现出有别于其他节日的个性内涵,过出“这一个”独具特色,比如春节的团圆氛围,母亲节的敬老意味,情人节的恩爱主旨,儿童节的亲情诠释等。即便是面对“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例行节日,也要过出“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别样风采。

尤其不能让“物质化”、“利益化”的铜臭异味,污染和扭曲了节日的文化韵味,遁入“购物节”的庸俗套路。这不仅需要政府力倡多元化过节有序引领,也需要人们不断强化精神消费的意愿,围绕节日主旨,增强相关素质,提升文明品位,打造健康心态,让“过节”步入既追求数量更注重质量的良性发展轨道。只有人们的思维方式根本转变,多些理性消费和节日创新,不盲目迎合商家和一味跟风逐流,“过节疲劳”才有望得以缓解。(张玉胜)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