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从投行辞职去了小IT公司,她发现薪金暴跌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从投行辞职去了小IT公司,她发现薪金暴跌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作者:动机在杭州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 原标题:放弃的勇气(二)

前两天,有位女士看了我微信号关于《放弃的勇气》的文章,想约我聊聊。

她从某名校的商学院毕业后,顺理成章去了一个投行工作。投行的工作既光鲜又辛苦,她做得不错,收入增长很快。可是你知道,钱的多少没法定义梦想,而且用于挣钱的时间一多,花钱的时间就少了。久而久之,她也开始怀疑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来。

前段时间,她和朋友一起尝试了一个 IT 的创业项目,觉得自己应该加入创业的滚滚洪流。于是在纠结了一段时间以后,她从投行辞职了,先去了家小IT公司,为创业积累经验。

从投行辞职后,她很不安。

于是,她按辞职惯例,先去了趟西藏,寻找下心灵的安宁。也许是去西藏寻求心灵安宁的人太多,佛祖的法力不够分了,就少分了点给她。总之回来以后,她还是很不安。

我问她这种不安是些什么。她的回答是这样的。

新工作的收入减少当然是一部分,可最大的改变,是以前父母跟同事朋友介绍她,只要说是投行的,剩下的事,就等着邻居艳羡赞许,然后回去跟自己家孩子抱怨“隔壁家孩子多有出息”就好了。现在从高大上的投行界,不幸混到了满大街的IT界,父母一时找不到新的“赞点”,有些发愁。

看父母发愁,她循循善诱地跟父母说,你看马云其实也是混 IT 的,这可是中国首富。父母想想也是,高兴了会,可有一次去小区散步,发现街边给手机贴膜的小伙子,给人打电话,也说自己是做 IT 行业的,一时又有些想不开。

当然,我知道父母只是表面,真正想不开的是她自己。

她再混回原来的圈子,总觉得低人一等,即使再三提醒,自己是去追求创业梦想了,仍然心有不甘。

她知道我从浙大辞职了,问我是如何克服这种落差的。

我想了想,冒着她退钱的风险跟她说,其实我没克服过,至少现在还没有。原来在浙大工作的时候,我也没觉得自己多光荣,可在离职的过渡期,我应邀去一些场合做讲座,仍然会忍不住用浙大的 title,否则会心虚得如裸泳一样不自在。

哪怕有一次,人家在海报上把我标成和乐嘉老师一样的“心理学家”了,我还是心虚。

我发现,大部分人在放弃原先目标时,都会仔细思考金钱的收益和损失,可另一些隐形的损失,比如,失去某种身份标签带来的痛苦,却经常被低估。

有一些身份标签和我们的职业有关。在职的时候,你再吐槽公务员体制或者大公司病,你真辞职了,仍然会有一段时间的身份不适应期。如果你干脆从组织中脱离出来,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向某个姑娘介绍你自己时,你不得不用很长一段类似“我现在在家,偶尔帮报刊写点东西,偶尔帮人做咨询”这样复杂的句式来描述自己,你需要用出色的文字功底,配合安之若素的表情,才不会让姑娘误会你是找不到工作,也没有穷得吃不上饭——等会这顿饭你还是会买单的,你只是选择了做自由职业者。

身份标签,不仅是社会定义我们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定义自己的一部分。放弃所带来的标签的变化,常常意味着,你丧失了一部分自己。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定义。

这还只是职业标签,换个工作,你还可以一边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边给 HR 留下个潇洒的背影。

但另一些更有道德含义,更接近核心价值观的标签,脱离的过程,更让人焦虑和痛苦。如果你遇见了一个渣男,如果不幸你们结婚了,如果再不幸(或者幸运)你们又离婚了。即使你已经忘记这个渣男了,脱离“妻子”的身份标签,仍然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妻子 / 丈夫”越是在你自我定义的核心,这种标签带来的痛苦会越强烈。

“你知道该怎么做,只是你怕疼。”这就是疼痛的部分。

脱离标签的痛苦,代表了我们也不得不认同某些社会偏见。而这些社会偏见,又反映了我们对“放弃”的偏见。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说放弃总是让人想到失败、懦弱、缺乏毅力,而想不到有时候它其实也是勇气、灵活、审时度势。

在你决定放弃的那一刻,你就不得不跟这种对“放弃”的偏见做斗争了。恐怕只有当你自己能够重新定义自己的“放弃”,也能够重新定义你自己,你才能够从放弃的阴影中抬起头来。

重新定义自己,也许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而重新发现自己,可能更简单一些。我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做一个关于“自我”的经典练习,此后我又在不同的场合做过这个练习。

这个练习是,不间断地回答一个简单又复杂问题:我是谁?直到你穷尽了所有的答案。

你是谁?这个问题很隽永。

据说古希腊神庙中,如果你去向神占卜求卦,神会如复读机般回问你一个问题:你是谁?正如今天的小区保安。

虽然神庙太远,你也可以焚香沐浴,在书桌旁,拿出纸笔随便写写。

如果你开始写了,会发现,最容易想到的关于“我是谁”的答案,常常是一些社会标签:

比如我是一个学生、是 XX 大学的;

再然后是各种社会角色,如我是XX的儿子、妻子、丈夫;

再然后,会是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实在写无可写了,你可能也会想到,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定义自己。

在为辞职困扰的时候,我又重新做了遍这个练习。

我写了很多五花八门的答案,比如我是:

一个父亲

一个心理咨询师

一个微信号作者

一个连20个粉丝也召集不齐的知乎大 V

一个希望成为这个城市文化一部分的人(虽然现在的文化属性只体现在买书)

在这个练习中,我重新发现了自己工作以外的这么多面,同样被自己珍视的另一部分自我。无论我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变化,这些自我并不会随意变化。

当一个外在标签被迫放弃时,正是这些关于自我的其它标签,支撑起了信心和勇气,成了重新开始的起点。而自我越丰富,你越有勇气去放弃,去忍受转变期的不安,去追求更加丰富和完善的自我。

外在标签能被赋予,也能被剥夺;给我们信心,也给我们限制。在放弃和转变中,它们被摘下了,剩下的,是我们的才能、志趣、学识、秉性,我们在牙牙学语时就记住的:自己的名字;和我们在最终落幕时愿意刻在墓碑上的:自己的答案。正是为了完善这个答案,我们忍受了如此多的崎岖颠簸和恐惧,它是我们放弃背后的坚持。

作者简介:动机在杭州 (陈海贤),应用心理学博士,心理学教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在佛学院开设心理学课程。微信号:happinessclass,幸福课。

加微信dudiangushi(每天读点故事),天天看超好看、超感人的亲历故事。每天读一点,烦恼少一点,中国最出彩的小编团队打造。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