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探秘成都味,留住记忆

对事物的认知,有没有止境?表面上,我们似可穷尽它的种种可能,但限于条件,我们所了解到的常常只是局部。譬如对民俗文化的认知。

2014年的春天,跟薛冰先生有了一次湖南之行。就民俗学的种种进行了探讨。相较于传统民俗,时下的民俗可谓少之又少,且风光不再的多矣。

怀念旧民俗似乎是难以割舍的论调。关于新旧,谈美静曾说,所有的回顾都有一个危险,那就是我们往往会忘了:是现在的这个“我”,在回顾那段“时间”,而那段“时间”里的那个“我”,却没有发言权;我们总是说“我”愿意回到当初,却忘了当初的那个“我”,并不愿意留在原地,所以怀旧永远是不公平的。因此我要提醒自己,寻问古早味,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只是为了想清楚,除了成住坏空的感慨,我们还可以把什么带到将来,还有什么情感与精神值得我们细心呵护至将来,那不得不来的将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借此发现,与金钱无关的“奢侈品”,与收入无关的精致人生,以及那些与岁月无关的日久弥新。

那么,在当下的民俗学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民俗的研究又有怎样的表现?这也值得关注。不过,就社会学意义上的演变,民俗是动态的,因之,它才有趣。但忽略掉了这种变化,即便得出客观的结论,也与民俗学无关的吧。

不管如何,对民俗学的研究,是基于个人的体认。像这这本书所写到的灯会、盆景、古琴等,如果仔细梳理,应该是一册书才能够说明的吧。这也就是说,我们所谈论的民俗思考,只是局部而已。

薛冰先生对城市历史、地理、社会学等等,都有深入的探讨,因之他观察城市变化也就更客观,从细部出发,研究城市肌理变化,也是耐人寻味的事。

扩大了看,我们对城市,特别是生活的所在,所谓的熟悉,不过是以“我”的视角熟悉,许多地方也是充满了未知。

城市的迷人之处也是在这里。这也是我近年来痴迷于不同城市文化细部探索根由之一。在不同的城市(区域)中,不同的人书写,也是件有意思的事。那不只是故事的趣味,也包含了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哎,原来是这么回事。读完某一册书会有这样的感慨。但翻开另一册与此相关的书,结论迥异,真是好奇。但那也是有恰当的理由,结论也公允。这种阅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能够给人以启示。

那么,放到民俗里来看,也确实会有这样的感慨。

在写作《好玩成都》的过程,亦是沉迷于种种民俗过程之中,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但仅仅是沉迷,则无法弄清楚历史的真相。

民俗的真相是什么?是流风民俗,是吃喝玩乐,也是社会风情的实际倒映吧。在此书中,引用了种种资料,这是很可感谢作者们劳作的地方。倘若没有许多丰富的记录,一个城市的民俗学就无法建构。

成都的民俗学,当然不是这册书所能探讨的重点。或者说,这里所做的尝试是在记录成都民俗的流变。但就这一过程,也是充满了故事。成都的历史特性包括战乱、人口迁移,造成了民俗的不断演进。但不管怎样,民俗一定是伴随着社会风气而发生变化的。不仅如此,我们对待民俗,也不应仅仅是以今天的视角来打量,而要回复到它所赖以存在的现实语境当中,才能发现它并不是过时的,只是应运而生的吧。

由此观察社会学上的民俗变迁,也就更具有客观,也能从多元和丰富出看出社会形态上,不同的人们是如何和谐共生。

那么,从这里我们会发现,成都民俗的演变,全部依赖于成都人,这一客观主体之上的,正是他们的性情、喜好,形成了社会风气,乃至于城市精神吧。

这在民俗审美学上也是件繁复而有趣的事,不过要洞察其中的奥秘,唯有贴身的观察才能发现它的美好与不足。

如此一想,便不难理解城市的生活场景。当我们穿越了历史时空,看见成都这座城市的区域空间当中所上演的种种故事,也就是成都的文化积淀了。

不管如何,这里所提供的是一种尝试与探索。

从此出发,探秘,也许就可以寻找到所谓的成都味。那么,能从中收获到这虚度,是作者愿意看到的。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