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武汉纺织产业再谋宏图

文|卫柯章 图|季昊寅

武汉纺织产业再谋宏图

久未出现利好的武汉纺织产业,岁末迎来重大变革。

11月18日,武汉工业控股集团通过《湖北日报》发布消息,武汉市纺织行业四大国资系企业——裕大华、江南实业集团、武汉一棉、冰川集团,将于近期资产重组,整合成一家公司——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

纺织工业,曾仅次于冶金和机械产业,是武汉市的第三大经济支柱。如今,无论是国内行业排名,还是区域经济的地位,武汉纺织业已呈边缘化趋势。面对当下成本持续攀升、劳动力资源紧缺、环境约束不断增大等各种压力,武汉纺织产业即将开启整合大幕,会成为这一产业新的动力源吗?

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湖北省纺织产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胥朝阳表示,以并购与整合为抓手,可以改变武汉纺织产业既“散”又“弱”的格局,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还有助于纺织先进技术 (工艺、管理、营销等)的转移、消化与吸收,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与行业竞争力。

陷入僵局

此次整合,武汉拿出了市级国资纺织企业的全部家当。裕大华、江南实业集团、武汉一棉、冰川集团,四家企业的历史加起来近300年,每家企业都曾红火一时,记录着武汉纺织工业的辉煌过往。

上世纪50年代前,武汉纺织业仅次于上海,令武汉人无不引以为荣;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纺织业内当时曾有“上青天汉”(上海、青岛、天津、武汉)之说。曾有副市长级别的官员在公开场合表示,“纺织工人们”为武汉的工业化建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裕大华诞生于1919年,曾是我国民族企业的一棉旗帜。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纺织、纺纱、缫丝、制麻四局,辛亥革命后,以裕大华前身武昌裕华纱厂为代表的企业承租“四局”,一度垄断了全国纺织行业的半壁江山。

武汉一棉的主体企业——武汉市第一棉纺织厂于1952年建厂。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后相继对三棉、六棉破产资产实施重组,武汉一棉的生产能力居湖北省纺织行业之首,曾是武汉市“出口创汇十佳”、湖北省“百强”企业。

江南实业集团的前身是武汉二棉,能生产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家纺用布、工业用布和服装面料,其中工业用布中涂附磨具底布占国内市场较大份额,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冰川集团,曾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羽绒制品生产厂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冰川羽绒服曾主要出口前苏联,七十年代成为了“湖北制造”出口美国、欧洲、日本的骨干企业;八十年代后,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九十年代,冰川集团成为湖北省重点企业、武汉纺织业状元。

如今,赫赫一时盛名的冰川羽绒服,在大型商场和服装市场已踪迹难寻。众多服装企业纷纷拓展电商渠道之时,冰川集团竟然没有一个可以搜索到的官方网站,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网购平台,也不见冰川羽绒服的官方店铺。

不惟冰川,其它3家武汉国资系纺织企业,也不同程度面临着增长缓慢、甚至经营困难的局面。此外,就全国而言,纺织行业当下普遍遭遇了市场需求减弱、生产成本高企、劳动力短缺、融资困难。

裕大华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与行业先进企业比,裕大华发展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强调发展方式转型的今天,更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负担沉重,结构调整滞后,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武汉国资纺织企业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难题。

荣光有时,苦痛有时,近百年发展历程的纺织业,如今陷入僵局。过去是工业的“摇钱树”,是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如今在武汉市的经济版图中,纺织工业的地位已大不如前。行业内甚至有人揶揄,“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

裕大华董事长万由顺说:“国内棉纺企业产能巨大,如纱锭已有1.3亿锭。近几年国外需求不旺,国内市场有限,棉纺业市场一片红海。武汉的这四家企业,部分市场是重叠的。只有抱团取暖,才能摆脱低水平竞争,重新扛起武汉纺织工业大旗。”

武汉纺织产业再谋宏图

破局重生

做强纺织产业的想法,武汉始终没有放弃。如果此前更多停留在规划上,近来的迹象表明,

由政府主导的纺织产业重大变革正在付诸实施。

2014年出台的《武汉市振兴服装产业专项规划(2015—2020年)报告提出,武汉要以棉纺织业为基础……扶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打造“中国服装名城”……到2020年,武汉纺织服装工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过50亿元的公司1家,产值过20亿元的公司3-5家。

宏大的规划之下,以国企为主的纺织行业整合,正在拉开帷幕。最新的消息显示,裕大华和江南实业已完成资产重组,一棉和冰川在完成清产核资后,择机并入新裕大华集团。

裕大华董事长万由顺透露,资产重组不是形式上更名,而是借助现有资源再出发,走上质量效益型的转型升级之路。4家企业整合后,生产规模计划削减60%,并预计到2020年,年收入26亿元,是现在4家企业收入总和的一倍有余。

按照裕大华母公司武汉工业控股集团的设想,整合资源、转型发展的举动,将扛起武汉国有纺织服装大旗,并促进裕大华主业向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完整产业链发展模式。

武汉经信委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年产值规模2000万以上的纺织企业有60多家,裕大华年产值最高,能达到5亿元,其他三家企业产值也过亿元。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系教授吴先明认为,国资系内部优势企业重组较弱小企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积极行动和探索,希望通过走差异化路线,提高附加值。

“重组江南实业、一棉,裕大华将有效削减冗余物力人力,调整产品线;将冰川集团纳入麾下,则可拓展服装制造及分销领域,进入新市场。”吴先明分析,此时整合类似股市中的逢低吸入,企业间较容易达成一致。

新裕大华诞生后,将着重发展三大板块:高端纺织制造、现代纺织服务,以及终端制品时尚创意产业。目标在2020年收入达到26亿元。万由顺说,这是由生产商向服务商的转型,做大做精。

武汉一棉有不愿具名的高层受访时表示,当前已经到了不得不整合的地步了,整合必然是机会大于挑战,不整合便一点机会也没有,各家仅存的优势会逐步丧失殆尽。

上述高层表示,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还保留着那些老旧的思想,坚持单打独斗,坚持老国企的传统经营思路,被淘汰是必然的,就算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只是苟延残喘,离淘汰出局不远。

胥朝阳表示,国内纺织企业整体面临规模偏小、竞争过度、政策环境敏感、技术能力偏弱、碳排放量大等困境。纺织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纺织企业,不可能靠研发拥有产业升级需要的全部技术,部分专有纺织技术及支撑条件亦难以通过外部市场购买获得。借助资本运 作尤其是并购重组,可以调整纺织业结构,提高纺织产业集中度,改变纺织业大而散的局面,增加研发与品牌投入,推动纺织业走低碳、质量、品牌的内涵发展之路,加速纺织业转型发展。可以说,并购重组是促进优势纺织企业快速成长的“通道”。

胥朝阳建议,武汉纺织企业的整合重组绝对不是规模的简单扩张,应该是有技术支撑的强强联合或强弱重组,才能实现技术和优势的转移、消化与吸收,培育出真正的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促进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

来源:《楚商》杂志

武汉纺织产业再谋宏图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