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烤牛屎团子取暖 都是“奢侈”

牛屎团子都是史爷爷从公社领回来的取暖原料,“这牛屎粪,既轻便也无烟。同样经历过1984年大雪的聂宗杨,就没有牛屎团子的“奢饰品”取暖了,“我踩着大雪,背着桌子,走了20里,才找

30年一遇的寒潮,我们赶上了,那你知道在那些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人们是如何渡过严寒的吗?且看老人们怎么说。

天寒地冻没棉裤 就靠火熜火盆来保暖

住在西园街道汉嘉社区的 孙云光 老人,老家是皖南休宁县。孩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合肥工作,几年前随着儿子搬到合肥。到了冬天,虽然儿子家有空调取暖器等,但74岁的 孙云光 还是喜欢使用从老家带来的传统竹编火熜。

“那个时代缺衣少食,穿不上棉袄过冬是常事,即使有也是薄薄的破旧棉袄,也没有毛线绒裤。好在家家户户备有火熜取暖。” 孙云光 说。

传统编的火熜,是传统手工艺,制作考究,外层是竹子编的,里层是铁质的,在里面放入炭火即可。孩子们上班后,老人没事,喜欢提着个竹编火篮在小区串门晒太阳。

“咱们徽州啊,流传一句话,叫做‘脚踏一篮火,手捧苞芦馃,除了神仙就是我’。就是说,在寒冬腊月里,一派严寒,大人也好,小孩也罢,穿着棉袄之外,只要提上一只火熜,身子立马暖烘烘。” 孙云光 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一到冬天,就会提着火熜,三三两两聚在一起。

除了火熜, 孙云光 还有一样“宝贝”,就是火盆。在 孙云光 的家里,记者看到,火盆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不等,30公分左右,木质结构,火盆底部装上取暖管,一家人看电视时,把脚放进去,上面盖上毛巾毯等,很暖和。

除了取暖,火盆还有一个别的作用。“火盆上面可以烤山芋,粽子等,那时候天冷,孩子们经常拿着山芋在上面烤,边取暖边吃,可真是惬意得很。” 孙云光 还介绍道,到了冬天,家里孩子衣服湿了,还可以用来烤衣服,十分方便。

合肥没有火盆、火熜, 孙云光 还特地托亲戚从皖南带来几个备用。“咱一辈子冬天都是这么过来的,尽管合肥这边有空调、取暖器,我还是保持着在老家的生活习惯。”

靠烧 牛屎 团子 熬过寒冬 两尺深的积雪走二十里

“三十年前哪有空调取暖,都是用 牛屎 团子 熬过来的。”回忆起1984年的那一场大雪,今年82岁家住合肥经开区锦绣社区天门湖家园的史绍文老人告诉记者,那年冬天一开门就感受到寒风刺骨,当时天不亮就出去买麦面回来的史爷爷,赶紧拿起两块 牛屎 团放进球罐中取暖。

牛屎 团子 都是史爷爷从公社领回来的取暖原料,“这 牛屎 粪,既轻便也无烟。是冬天里最抢手的热能源。”史爷爷回忆说,当时按照“大人一筐,小孩半筐”的原则,他家里兄弟四人,分了四箩筐 牛屎 粪。1984年的那场大雪,一家人把四筐 牛屎 团子 聚在一起,熬过了那年寒冬。

同样经历过1984年大雪的聂宗杨,就没有 牛屎 团子 的“奢饰品”取暖了,“我踩着大雪,背着桌子,走了20里,才找到车子回家。”今年60岁的他回忆道,当年一夜飘雪,外面的世界完全变了样,一尺厚的大雪覆盖了大地,一片银白。

当时在舒城吴郢村的聂宗杨心里愁死了,为全家吃团圆饭定制的大圆桌找不到车子运回去,于是他穿上过膝盖的深筒靴,走在两尺深的雪路中,冷得找不到脚在哪里,顶着风,咬着牙出门找运货师傅,走了20多里路才找到车子回家。

A08-09采写

晨报记者 于巧妮 周坤 张琳琳

通讯员 丁安梅 孙雨静 卫欣

乐琳琳 韩群英 吴梦奇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