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曝“《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已被调查

曝“《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已被调查

《叶问3》剧照。资料图片

伴随着正在上映的《叶问3》的虚高票房,电影票房市场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7日傍晚,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通知,称将对3月4日以来电影市场出现的严重的票房异常波动进行严肃排查,并要求相关发行方提交与《叶问3》发行方签署的发行合同。当晚,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也在自己的朋友圈表态“电影发展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加倍珍惜”。随后,记者致电张宏森询问此事最新进展,得到的回答是“正在调查中,现在不方便透露”。

电影名导关注

电影市场还没好成这样

“发完《叶问3》之后,我得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太可怕了!”“我现在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电影,还是在帮一群放高利贷的人洗钱。”这些感慨,来自快鹿集团《叶问3》的内部人士。3月7日,记者辗转与多位快鹿集团内部人士取得联系,处于风暴中心的他们,正在接受自己内心的拷问。“如果说之前的‘票补’,还需要消费者参与,但这次,他们想买多少票房,直接拿钱砸,简单粗暴。”该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我想把电影当成我的事业来做,现在快鹿的很多做法,已经背离了我的职业理想。”

而对于此事,昨日,导演王晶在微博中也发出一张广电总局的相关文件,配文称:“正义虽来得稍迟,但还是来了!电影市场是好,但还没到好成那样的地步。”除此之外,王晶还追问:“会追溯到之前一些好到令人震惊的票房吗?”

影院经理承认

参与了“买票房”事件

3月7日,记者与上海、天津、山东、湖南、浙江、安徽6家影院经理取得联系,超过一半的影院经理承认,他们参与了《叶问3》的“买票房”事件。

上海一家影院经理向记者透露,他们曾与快鹿集团旗下的发行方签订包场协议,内容是在《叶问3》上映的1个月内,按照每场30%的上座率,每天包两个厅专门放映《叶问3》,总包场费用是30万元。按照协议,包场金额原定分为3次打给影院,第1批预付款为整体包场费用的20%,今年2月份,这6万元就已经到账。但后来,快鹿集团单方面撤回包场合作协议,后两笔款项并未给到影院。与此同时,已经打到影院账户的包场费用并不退回,而被要求全部用在《叶问3》前3天的包场中。“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听过的公司,直接来,说我给你多少钱,你帮我进票房。这些钱给到了影城,但买了票之后,并没有人来看电影。”这家影院经理表示:“在我这里,他们专门买贵的,尽可能的多打钱。你看到有些票一张200多元,就是这个原因。”

业内人士感慨

应以科学投资制度管理

在记者的采访中了解到,在此前诸多报道中,《叶问3》 票房保底背后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已经逐渐被揭示出来,这包括——设立多个融资壳公司,涉嫌超额担保,针对单个电影项目重复募集资金,将电影票房收入多次重复抵押筹集资金等。这一系列金融操作的核心,是电影票房的“资产证券化”。随着相关金融产品的不断出现,一部票房预期10亿的电影,可能会撬动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资金。如果电影能够达到票房预期,相关的金融产品对赌协议都会实现;但如果影片票房达不到预期,相关担保公司又因为资金问题而出现违约,那么可能整条资金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

有业内人士感慨:“一旦一个行业繁荣,立刻就会有资本投机者以各种眼花缭乱并且无底线的手段进场兴风作浪,对于电影市场来说,金融创新或者保底发行,应该是以更科学的投资制度管理,以及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设计。”

本报综合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