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点击底部 “阅读原文” ,到龙门客栈和我们一起聊聊电影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如果要论2014年最热门的片子,那应该很难将《布达佩斯大饭店》排除在外。韦斯安德森为我们重塑了一个时代,创造了一个他所钟情的世界。作为一个作者导演,安德森将创作深入拍摄的方方面面,从导演编剧到摄影灯光,以及美术音乐和后期剪辑,他将自己的电影美学观念贯穿整部影片,处处能够看出他独具的匠心,借龙叔之前的一期节目,以及最近对于布达佩斯的拉片,跟大家做以分享和交流。

一、 镜头运动及构图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学期末我们有一个拉片作业,之所以会选择拉片这部片子,原因之一就在于导演借鉴了许多不同时代的拍摄技法。从画幅比例上来说,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三种不同的画幅比例,分别是古斯塔夫和零存在的三十年代所使用的经典比例1.37:1,年轻作家和老穆斯塔夫的六十年代所使用的1.85:1以及老作家的八十年代使用的2.35:1。通过画幅的变化,我们可以很直观的辨别时空的转化,同时画幅的变化也是电影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这里的使用颇有致敬的味道。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在镜头运动及机位的选用上,导演也对应相应的年代进行了某些尝试,在表现三十年代的故事时,镜头运用很多定焦镜头而不是跳接和变焦,故事的发展和转场更多是通过角色的走位和表演来加以展现。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三十年代时拍摄电影所用的机器都是沉重的胶片机,价格昂贵而且很难移动,所以很多镜头都采用固定机位或者摇移镜头来实现。在故事叙述刚到三十年代时,我们就能发现一个长达一分钟的长镜头,机位随古斯塔夫开门回房间做了一次横移,其它时间机位都是固定的,通过台词动作介绍了主角。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正常好莱坞的拍摄可能会切多角度或者特写来加以展示,安德森则没有,这也可以看作是对经典拍摄的一种致敬。这样的例子在片子中还比比皆是,古斯塔夫和零来到房间时,两个人的景别一直是中景,横移加上摇镜头记录二人的谈话和进房间等动作,没有变焦的使用。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谈到构图,就必须好好来说一说了,安德森被称为处女座导演,原因就在于对于构图的极致追求。他的电影几乎每一帧都可以截屏下来当做屏保,黄金分割的比例,左右构图几乎完全对称。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在他的镜头下你会发现一切事物都如镜面一样,从中轴线划分下来,两边可以完美无缺的拼合上。不仅构图上追求对称完整,对于故事结构上安德森也很讲究对称和完整,这个我们会在后面进行讲解。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值得注意的还有导演运用构图画面去讲故事而不是台词介绍的功力:三十年代时空开始就是古斯塔夫和一个女人的对话,我们会发现古斯塔夫作为前景,后景总会用一个小门童,并且反复出现在镜头里。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这种有意无意的设计让我们将这个门童与六十年代的老穆斯塔夫自然而然的挂上了联系,事实也证明,门童就是日后的穆斯塔法先生。通过前后景的位置关系和构图上的设计去讲故事,这是安德森非常了不起的一点。

二、 视点转化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电影的叙事视点发生了四次的转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设计,故事并不是有一个人开头讲到尾,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媒介将我们带入故事之中。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首先是第一个“拜访纪念碑的女人”的视点,女人从外走到纪念碑前,翻出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书的背面是一幅作者的照片,随即视点发生转变。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第二个“八十年代老作家”的视点,长达两分钟的长镜头,老作家对着镜头在讲述一个作家如何编写故事。讲着讲着镜头切到了一个雪天的远景,这里进入第三个视点的讲述人“年轻时候的作家”,这里的视点转化是通过旁白展现的,讲述者的声音由一位长者变为一个青年人。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青年人开始讲述他在布达佩斯大饭店偶遇一位老人并听他讲其传奇故事的经历,这里视点发生了第四次转化,故事的讲述者变为了“年长的穆斯塔夫”,穆斯塔夫作为真正的领路人带我们进入了那个辉煌的黄金时代。这种视点的转化清晰分明,为故事增添了趣味性和耐看型,实属巧妙。

三、 色彩的使用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影片对于色彩的追求也是一大亮点。电影的色彩丰富,在不同时空所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首先可能也是为了起到区别时空的目的,影片在不同年代色调都有明显的区别。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女人走在纪念碑处的背景是一片皑皑白雪,干净整洁。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三十年代的布达佩斯配色上以红色为主,饱和度高,偏暖色调。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六十年代的布达佩斯在天花板上挂上荧光灯,色彩不再是那么鲜艳。区别时空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不同时期布达佩斯的风貌,三十年代的光彩夺目,六十年代的萧条清冷,都通过色彩很好的展现了出来。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影片中在配色上的讲究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后半段零和阿加莎掉到了车子里,车子里的配色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平衡。蛋糕的包装是蓝色的丝带和粉色的包装,零和阿加莎的着装也同样是蓝色和粉色,人物和环境的颜色相互交融,让人印象深刻。

四、 故事结构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正如上文讲到镜头和构图时提到的,安德森不仅在构图上设计的巧妙,故事的完整性和对称性也做的颇有味道。首先视点的变化从开头的由外而内到最后的由内而外,使故事整体连接,整部影片起幅在一个大雪皑皑的冬天,女人带着一本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在纪念碑旁看,落幅同样在女人看完并合上书时结束,这本身就是一种首尾呼应。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影片开始部分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坐拥千亿的穆斯塔法会选择住在布达佩斯的一个小房间里,同样在三十年代的时空,零也问了古斯塔夫一个问题,就是他是否也是从门童干起,而后这两个问题在后面都得到了解释。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在三十年代的时空我们发现穆斯塔夫虽然主管布达佩斯,但是他同样住在一个小房间里,这里我们就隐约感觉到零和古斯塔夫似乎在职业上或者经历上有些相似。同样是在三十年代,零在做门童的时候住在一个类似于古斯塔夫居住的小房间里,这些细节向我们说明了两个在片头提出了问题,其一就是穆斯塔夫以前是一位门童,为了纪念而住在了这里。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古斯塔夫也是从门童做起的,这是他不忘初心的表现,虽然影片最后已经从古斯塔夫嘴里得到了答案,但是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已经多次暗示并且告诉了观众,这种设计 也能显示出从导演逻辑上的严谨和完整。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再有就是火车上的戏,前后也是对称完整的,第一次火车上场景时零和古斯塔夫赶往D夫人的家,车被军队拦在了田野上。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第二次是零,古斯塔夫和阿加莎三个人出去旅行,途中又被迫停在田野上,两次都是军官检查出入身份证,同样都是零被带走,古斯塔夫保护零,不一样的是结果,第一次由于一个熟人的赶到,二人得以解围,第二次古斯塔夫被枪杀了。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正如电影里的台词,“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而这人性恰恰就体现在古斯塔夫身上,他至始至终保护着他的伙伴,甚至为此献上生命。

五、 对于导演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韦斯安德森在美学上的追求令人赞叹,其一丝不苟的设计和细致入微的勾勒让这个逝去昨日世界展现的惟妙惟肖。作为一个作者导演,从事艺术片创作,安德森只是很朴素简单的在讲故事。在中国六代某些作者导演的极度个人化的映衬中,安德森显得很超脱。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相比之下,同样是构图上十分讲究,美学追求极致的《绝美之城》,就过于矫情了。虽然导演可能在拍摄时就有考虑到所谓受众群体和关注焦点,但是电影过于主观,又或许是因为东西文化的某种隔阂,所以让我无法产生共鸣吧,相比较来说,布达佩斯做的感觉好很多。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年轻作家和穆斯塔夫的对话,作家问穆斯塔夫“保留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对古斯塔夫的纪念和感怀么?”。我们原以为在整部影片的铺垫下穆斯塔夫会理所当然的同意,结果却不然,他的回答是“我并不是为了古斯塔夫,而是为了纪念阿加莎。”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这句话就道出了人性中本真的东西,古斯塔夫所维护的过去世界其实早已经逝去,他依靠强大的个人魅力尽可能的在维护着这个假象,而穆斯塔夫对于古斯塔夫的感谢早已随着他在布达佩斯应尽的职责而宣告完成,真正牵挂着穆斯塔夫的恰恰是影片中被些许忽略,但是由始至终的案情。从这一点上来看,安德森始终是清醒的,他以俯视的角度去纵观这个故事,使其清晰朴实,令观者回味无穷。

虽然有些晦涩和文艺,但这么美的片子就算是为了截几张桌面也值得一看啵,有兴趣的小伙伴回复“布达佩斯”,或者“大饭店”吧。

小贴士:回复关键词是在公众号里,不是文章留言,如下图啦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安德森的电影美学

想和龙叔直接互动,请按住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添加龙斌大话电影官方微信。或手动搜索微信号lbdhdy

想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官方QQ群

想让你的影评&影视相关作品让更多人看到,请将作品+姓名+联系方式(QQ&电话)发送至3095935919@qq.com

点击“阅读原文”,到龙门客栈和我们一起聊聊电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