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被拐女子成最美乡村教师,她该如何重建生活? | 评天下

21年前,河南姑娘郜艳敏被拐卖到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后成为该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昨天,郜艳敏发声明称现在想要平静的生活。她表示,应追究人贩子而非其家人。未来她希望多和孩子们在一起,“只要让我当老师,什么都能忍受。”

被拐女子成最美乡村教师,她该如何重建生活? | 评天下

被拐女子成最美乡村教师,她该如何重建生活? | 评天下

评天下评论员怎么说…

曹梓特约评论员

被拐者如何才能重建生活?

众多被拐者身上都集合了情理和法律、苦难和拯救的纠葛。这样的深重难题也在电影《亲爱的》中被拷问,但是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具戏剧性。郜艳敏被拐后成乡村女教师事件就把情与法的纠葛推向了极致。

过媒体的报道与公众的参与讨论后,不但没有找到一个既能兼顾法律又能回应个体感受的两全办法,还可能加剧对当事人的伤害。

站在法律的角度,这件事会变得简单:将受害者郜艳敏送回家,对人贩子进行严惩。但是,时过境迁,此时的郜艳敏不再单纯是个“受害者”;而当年“买”她回家的人,也早已成了她的家人。所以,郜艳敏才会有“公公被抓走怎么办?”的恐惧和“我想平静生活”的期盼。

但是,并非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法律的迟到,削弱了法律公正对当事人尤其是对受害者的意义。法律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当人(加害者)与人(受害者)的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仇人”变成了家人)时,法律关系或许不仅不能发挥最佳作用,还可能带来误伤。为了避免受害者受到二次伤害,尊重受害者意愿,让法律考虑甚至让渡情理,是法律精神的一部分。毕竟,执行法律的目的并非是要让社会变得冰冷,而是要让社会变得温暖。

社会希望犯罪被根除,但这并不必然带来受害者的“幸福”。

《评天下》由江苏广电新闻中心的评论部、新媒体新闻部联合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特约评论员独家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详情请关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22:00《通天下》!看电视摇一摇,还可以抽取现金红包哦!

本期编辑:周丹、三三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