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土木之变,郕王朱祁钰监国,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守卫北京

明景宗——兄弟君臣(连载之一)

激变(上)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军队分路进犯辽东、宣府、大同。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之下,明英宗朱祁镇不顾大臣们的普遍反对,决定御驾亲征。命令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

朱祁镇、朱祁钰是明宣宗的儿子,只有兄弟两个。明宣宗去世之后,朱祁镇做了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钰比哥哥小一岁,八岁时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朱祁钰已经二十二岁,每天在阙左门,坐东朝西,与大臣们处理日常政事。

年轻的明英宗率领几十万明军离开北京,浩浩荡荡向西北进军,出居庸关,经宣府,最后到达大同。明英宗此行,做秀的成份很大,一路上风雨不断,很不顺利,也没遇到像样的战斗。

在大同监军的太监郭敬感觉形势不妙,向王振说明局势的凶险,明英宗在那里只停了两天便班师返回,结果在宣府一带与瓦剌的军队遭遇,最终被围困在土木,援军被歼灭。第二天明军主力崩溃,几十万将士死于沙漠之中,跟随明英宗出征的王公大臣死伤无数,明英宗自己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死于阵中的无数禁军的妻儿一齐痛哭,哀声动天。皇太后命令郕王朱祁钰监国,第二天,通州的大量粮草开始搬入北京城中。

郕王坐镇午门,召集大臣讨论当前的对策,翰林侍讲徐珵认为天象异常,请求迁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认为此时提出这种建议的人,应当斩首。北京是国朝的根本,宗庙社稷和先帝的陵寝都在这里,又是国家府库的所在,轻率迁都,势必引发剧变和混乱,一发不可收拾,后患无穷。于谦又举出南宋南迁的先例,以为前车之鉴。

土木之变,郕王朱祁钰监国,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守卫北京

郕王同意于谦的观点,确定坚守北京的大方针。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显示出朱祁钰对自己面临的局面全无准备,也透露出他性格中柔弱的特质。

大臣们讨论当前的形势,自然要论及土木之变的罪责,一时之间群情激愤,有人甚至当廷大哭,都认为太监王振难辞其疚。大殿之上吵吵嚷嚷的,局面非常混乱,朱祁钰无可奈何。此时,王振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站出来大声喝叱众臣,这位大太监平时威风惯了,看不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结果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王竑等大臣非常生气,拥上前去,拉住马顺就是一顿暴打,竟然把他活活打死在左顺门里,然后大家当场要求交出王振的另外两个亲信,分别是毛姓和王姓的太监。

眼前一片混乱,郕王朱祁钰无力维持,起身就要离开。还是于谦反应快,想得更周全,赶快过来拉住朱祁钰,叩头请他坐下。朱祁钰坐下,问于谦:“你要怎么样?”

于谦上前对朱祁钰耳语一番,朱祁钰这才对大臣们宣布:“王振罪恶深重,我会请求皇太后处置。马顺罪当诛杀,打死他无罪。”

然后朱祁钰下令把毛姓和王姓太监捆绑出来,让侍卫击杀,又派御史查没王振的家财。

此时,一个更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守卫北京。明英宗出征时,已经带走了北京所有的精锐之师,已经被也先的军队一网打尽,现在留在北京的老弱之卒不足十万。

于谦建议马上向山东、河南和南京等地征调军队,急赴北京。一番规划之后,上下稍感安定。朱祁钰任命于谦做了兵部尚书,同时要求大臣们对当前局势坦率提出建议,并举荐人材。毕竟,朝廷中许多重要官员已经葬身于塞外,留下大量空缺的职务。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年间做过御史,相貌不俗,音声清朗。明英宗御驾出征之前,于谦和兵部尚书曾经一起表示过反对。针对眼前的危急局势,于谦提出了几个御敌方略:把城外的居民全部迁入城中,把存放在通州的百万粮食全部移入京城,城外来不及搬运的粮草全部焚毁,敌军经过之处,坚壁清野。各处坚守,不许出战。又从狱中释放出石亨、杨洪,任命为总兵官。

通州的储粮数量庞大,形势危急,仓促之间怎么组织起足够的力量把它们搬运到安全的地方,是一个问题。有人建议放火烧掉,决不能留给敌人。于谦说:“那些粮食是国家命脉、百姓膏脂,怎么能不爱惜,白白烧掉!”

于谦提出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给城中的百姓下了一个通告,大家可以随便去通州拿粮食。消息一出,全城出动,白给的粮食谁能不要呢?几天之内通州的粮食就被搬光了,顺顺当当运回北京城。

●未完待续

节选自《皇帝的家事儿》系列之《该死的亲王》于左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转载请注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