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自2014年12月惠州被列入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至今一年有余。尽管一年多以来,城市在规划建设、城镇化率等工作上取得长足成效,但广泛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户籍限制等问题仍有待优化。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未来几年内,惠州城乡面貌或将迎来一场巨变。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改革举措的推出,也将给每一位市民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带来影响。若你是一名“外来工”,或许不久的将来你便可以不受户籍门槛的限制,更加容易地在惠州的城镇里安家落户,并享受与本地人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待遇。如果你是本地农村人口,也有机会更好地融入城市,享受“城里人”生活。

◆目标是啥?

力争到2020年50万人口落户城镇

到2017年,力争不少于5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2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到2020年,力争不少于10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4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

虽然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作为国家试点,这些还远远不够。“对试点工作来说,取得的成就都是过去式,剩下的才是硬骨头。”该负责人说。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如何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惠州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17年,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20年,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首先要解决的是农业人口向城市居民的转化。惠州的想法是全面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居住证制度与户籍制度实现有效衔接,到2017年,力争不少于5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2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到2020年,力争不少于10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4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与之并行的将是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实。比如,在新住宅区建设规划中,规定3000户以上的小区必须配建小学,10000户以上的居住区必须配建中学;2017年前推进全市民营社区(农村)卫生站全部转为公有化,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实现本市户籍农民工和异地务工人员城乡社会保险之间无障碍转移接续等。

对即将落户惠州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异地务工人员来说,这意味着以后他们将可以享有和普通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待遇。

◆如何推进?

PPP模式将被引入惠州

企业有望通过与政府合作的方式(PPP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在惠州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各种融资模式将得到充分运用,通过建立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基本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在这个过程中,PPP模式将被引入惠州。目前,惠州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城市供水、城乡污水处理、保障性住房和生态保护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广泛采取BT、BOT、TOT等模式进行建设运营。在不久的将来,企业有望通过与政府合作的方式(PPP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同时,惠州将完善PPP项目财政补贴管理,探索动态补贴机制,将财政补贴等支出分类纳入政府预算,并在中长期财政规划中予以统筹考虑。

让本地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生产生活,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方向。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为此,惠州计划全面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现通道。制定出台《惠州市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惠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有序放开落户条件,健全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实现居住证与户籍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居住年限与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挂钩的体制机制。

1、提速人口市民化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城市土地的城镇化随着城市城乡规划的一体化,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新区建设得到一步步的推进,而推动人口市民化拓宽农业人口转移至城镇,让更多的异地务工人员落户才是城镇化的本质,也是惠州新型城镇化的发力点。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在农业人口落户城镇问题上,《规划》将按“合法稳定就业满3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的人员”的条件允许入户惠城区,对博罗、惠东、龙门等3县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让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到2020年,力争不少于10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4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在备受市民关心的户籍制度环节,规划实现长足突破,指出将推动以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推行“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惠州市居民户口。这直接让新落户的农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相关部门也将对教育、卫生计生、养老、住房等领域现有各种与户口性质挂钩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除国家明确规定的标准外,取消按户口性质设置的差别化标准。

2、推进城镇化建设30年间城镇化率年均上涨1.5%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尽管规划刚出台,但各项工作早已在进行之中。随着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当前惠州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已超过90%。另外全市45个乡镇编制完成总体规划,40个乡镇完成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全市1043个行政村中640个已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全市2812个50户以上较集中自然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率达到100%。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被首批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惠州条件不错。在城镇化水平上,1982年至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提高至67%,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5个百分点。2014年惠州市常住人口472.66万,城镇化率为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如何实施?新市民从哪里来?

农业转移和异地务工人员落户

《规划》指出,到2017年,新增城镇落户人口2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到2020年,新增50万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新增的市民从哪里来?记者在规划中了解到,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源于人口的城镇化,本市农业人口转移成城镇市民,以及在惠州工作的异地务工人员的落户是工作的着力点。随着城市新区建设,以及多个中心镇的建设,城镇化形成多轨并举的局面,到2020年,惠州将目标实现不少于10万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和40万异地务工人员落户城镇。

新市民来了怎么办?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让新市民融入

新落户市民难以融入、难以享受城市各项福利的情况在既有的城镇化进程中并不少见。为解决新市民来了怎么办的问题,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单是在落户环节放开和优化,在转入人口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上也作出明确的要求。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到2020年,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持续保持100%。此外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居住地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涵盖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全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在住房保障方面,当前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层面,将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政策,积极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保险的转移接续政策,统一市内保障制度和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关系在地区间的转换、流动和接续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双向转移衔接机制。

新市民到哪里去?

引导外来人口向环大亚湾新区转移

为提升惠州市区人口结构和优化人口布局,引导外来人口向环大亚湾新区转移,依托镇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县城建设若干中小城市,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转移,支持返乡人口创业,实现就近安居乐业的本地城镇化。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具体到惠州各个县区,惠州市区(惠城、惠阳、大亚湾和仲恺)被定位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区和人口结构和布局提升优化区,将尽快制定外来人口及家属落户政策,完善居住“一证通”制度。而博罗、惠东、龙门3县则被定位为农村转移人口重点输出区和本地城镇化发展区,重点吸引农村转移人口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鼓励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

钱从哪里来?

创新投融资机制争取置换债券方式

随着规划出台,惠州市新型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基础设施推进都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针对如何融资,首先是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体系,逐步提高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生态发展地区的转移支付。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补贴办法。

惠州未来五年新增50万新市民,对“老市民”有何影响?

相关配图

具体到项目建设问题,将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级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创新城镇建设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争取置换债券额度。积极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发展,提高融资能力。

此外还将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市场建设,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采用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公司债、中期票据、专项债、集合债等方式筹措投资资金。

惠州邦@小昊综合整理

文章来源:惠州观察、惠州新浪房产 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惠州本地资讯、精品创业信息与推广交流;

欢迎关注“惠州邦”官方微信公众号:www58hzb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