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纵然有千难万险,最终是凭借他们固执的坚持,默默奉献的工匠之心,和工程师们特有的坚韧品质,才成就了中国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和在国际上的赶超!

【军武次位面】作者:索马里飓风

说起我国军工产业的起步,我相信不少朋友都觉得那是一段辛酸的历史。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军工技术和研发能力始终有差距;所以中国军工的关键词是“追赶”!

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见证了军工产业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的漫长过程;他们敢于正视强大的美苏,从一穷二白的仿制,到摆脱大国套路进行自主研发;是他们经历了痛苦而有意义的转型期。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中国工程师!

纵然有千难万险,最终是凭借他们固执的坚持,默默奉献的工匠之心,和工程师们特有的坚韧品质,才成就了中国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和在国际上的赶超!

他们往往站在幕后,默默的努力工作;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名垂青史,对保卫共和国人民的安全有重大意义!今天就让我们看看,那些伟大的中国工程师和他们创造出的先进装备,让中国站住脚的新装备!

走向深蓝——辽宁舰真的只是简单改造?

2012年9月底,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亮相。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我们看到,中央领导在检阅仪仗队后,由舰长张峥介绍,向“辽宁号”总设计师朱英富、副总设计师吴晓光致以敬意。

许多人都觉得“瓦良格”拖回国内后,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服役是水到渠成的。然而,“瓦良格”蜕变成“辽宁”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非常的曲折和坎坷!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总工程师朱英富

时间回到2004年底,朱英富作为中国舰船设计经验最丰富的设计师之一,被选定为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总工程师。2004年立项上马,2012年交付海军,这个时间是很紧张的。

网上流传说在徐增平购买航母时,中国拉回了几卡车的图纸。过程虽然写的绘声绘色,但是朱英富总工的一句话就破除了这个谣言:“我们刚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之前从来没接触过航母设计,也没有任何图纸参考。”朱英富回忆说:“‘瓦良格’拖来时只有一个壳体,我们这边没有设计图纸,没有规范,没有经验。我们也曾想跟原研制方合作,人家拒绝了……后来,我们完全按照新船研制的流程,从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一段一段的,走全过程。”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回国路上中的瓦良格

一位主管国防工业的领导当时说:“这么条船,8年要弄出来,难度很大,我们努力一下吧。根据我多年跟船打交道的经验,从科学上讲,它是很困难的。”

朱英富虽然此前成功设计过出口泰国的F25T型护卫舰和第一代“中华神盾”052C型导弹驱逐舰等舰艇,但是搞航母的难度却比这些项目大得多!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改造中的瓦良格

“做个比喻吧,造驱逐舰像造一个大楼一样,造航空母舰像设计一个小区,整个配套、运转都不一样,涉及到许多新的设计理念。”朱英富如此说到。

就连西方媒体也认为:“瓦良格”虽然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但是已经具备相当高标准的模块化能力,对内部结构的更换,即使拥有图纸,原状修复,满载之后,极有可能出现重心不稳的情况,造成船体的变形和弯曲。俄罗斯技术专家则表示:没有俄罗斯的技术帮助,(瓦良格)不可能修复成一艘正常的航母!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航行中的辽宁舰

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朱英富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他们虽然请来了乌克兰造船厂的专家过来,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专家能够提供的帮助少之又少。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701所是海军舰船的摇篮

没有外援,那就自己干!朱英富的团队开始计划进行逆向测绘仿制。在和军方沟通完毕明确性能指标后,航母被迅速的定型。之后,航母相关的技术一个接一个在其他研究所立项。其技术涵盖数字工程、通信、声学、情报、测控、雷达等多个方面。708管船体建造、719管舱室恢复、703管动力推进、725管舰艇材料……那些年,几乎所有与海军有关的研究所每晚都灯火通明,有无数的工程师在建造和科研的一线不眠不休!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武汉出现了一艘“陆上水泥航母”!建造这个“大玩具”显然是为研究航母的缆线布放、尺寸测量、飞机布放等数据和经验,同时也为雷达、舰载武器等提供测试平台

2012年,辽宁舰正式服役,在国人振奋高呼的时候,这些工程师却擦干了汗水退居幕后。

朱英富说:“我觉得做一件事,要有兴趣,这样做事就做得很有味道。因为每做一件事,就会有好多新的东西出现,需要去学一学,有兴趣就有这样一种精神使自己愿意去学。”

称霸陆地——一只手如何设计出三代主战坦克?

坦克是陆战的霸主,二战以来其在常规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已然不可撼动。

从59式到69式再到79式,中国坦克虽然一直在谋求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路线,但是研发出的产品仍然摆脱不了苏制坦克的影子。往往许多战车在开始研发时还跟得上时代,但到了列装部队时就已经被淘汰!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美国M1主战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主流的主战坦克大部分已经进入了战后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时代。德国的豹2,美国的M1A2让尚未摆脱苏式设计的中国深深的感受到了装备上的差距。

为了适应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需求,中央下达了重点装备项目——99式坦克的研制任务。谁有资格担任总设计师?谁有能力拉近和国外先进坦克相差几十年的差距?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年轻时的祝榆生

出乎所有人意料,国防科工委提出的人选居然是刚刚退休的66岁的祝榆生!

祝榆生是出身黄埔,但是刚入学一年便辗转来到延安参加革命。在抗战中他就表现出对军工的浓厚兴趣。在解放战争中因为迫击炮试射失败,祝榆生失去了右臂。直到1975祝榆生才真正开始主管军工科研。但是因为年事已高,几年后就退休了。

让一个“一只手”的老革命肩负如此重大的使命真的靠谱吗?祝榆生用他的实际行动说明了一切!1984年夏天,北京槐树岭,祝榆生带领科研人员,悄然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国防高科技攻坚战。从那时起,祝榆生家客厅的灯光就常常亮到深夜。他要么和科研人员研讨技术方案和技术难题,要么独自阅读大量国内外有关坦克的技术资料。年逾花甲的他,用超常的精力和毅力与时间赛跑!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祝榆生的团队在测试场

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有时会失去平衡,祝榆生因此时常跌倒。这些年一共跌过多少跟头,他已经记不清了,头破血流也被他漠然处之。他拖着断臂,在出差的火车硬卧上爬上爬下;在荒滩野地的试验场一天跑十几个来回;在高大的坦克上钻进钻出。跌倒了,颤巍巍爬起来接着走。只要能走,就一定要亲自到试验现场。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1990年,72岁的祝榆生在前往包头听取技术汇报的途中重重的摔了一跤!他坐在地上,半天都爬不起来。后来,他坚持来到报告会场,听完了几个小时探讨会。散会时他却只能艰难地扶着桌沿,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随行的人将他送到医院,才发现老人原来摔断了三根肋骨!原来,祝榆生是忍着剧痛听完了整场技术汇报!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父与子

凭借着这种精神,祝榆生坚持领导团队进行自主研发!按照军方的要求,99式“定型以后,跟先进的坦克能够相抗衡。”但是祝榆生说:“抗衡只是打个平手。我非得把你打掉!”

99式坦克中的新设计部件,占89.85%。火力、火控、传动、防护、光电对抗系统、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全部都是首次自主开发研制。十年磨一剑,99式这把利剑,却磨了十五年!1999年,99式坦克亮相国庆50周年阅兵,其机动性与国外先进坦克相当,火力则更强,并且在世界坦克制造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动防御系统等,使我国主战坦克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国庆50周年阅兵的99式坦克方队

面对99式坦克带来的荣誉,祝榆生总是不停地推卸功劳。有人问他一手带出一批院士和首席专家的他,为何自己却不是院士?他只是回答:“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亮剑青空——中国自研歼击机都有他参与!

1982 年,中国新一代战机开始方案论证。唱主角的是沈飞的仿F-16的歼13方案。宋文骢作为成飞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宋文骢和歼-10

在会议休息间隙,宋文骢获得了一个发表 15 分钟汇报的机会。他舒了一口气,从未来战争怎么打开始讲,提出新战机应该强调机动性、中距离导弹拦射、电子对抗等需求。然后拿出了成飞的鸭翼布局方案。他15分钟的简单论证,竟然令在座所有人印象深刻。

最终这一番“舌战群儒”式的发言,竟然真的使成飞的鸭翼方案获得了最终的竞标!这就是歼-10上马的传奇经历!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那么宋文骢是何许人也?为何在中国历代战斗机的研发过程中都能看到他的名字?而“歼-10之父”的称号,真的只因为他在论证会上保住了歼-10吗?军武在之前的专题,专门介绍过这位歼10之父的光辉经历。

随着90年代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军事装备研发的投入日益曾多。20年多后的今天,我们恰好进入了当时装备研发的“收获期”。一大批高精尖的新装备正在加紧制造开始列装三军!

巨大的代价!肋骨摔断坚持工作,向中国军工人,致敬!

▲昨日下水的首艘国产航母

在这些新装备的背后,有一批如同朱英富、祝榆生、宋文骢一样的工程师在默默的奉献!和当年的两弹一星元勋们一样,可以说,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撑起了中国国防的脊梁!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